外企不出差不开会,国内五星酒店怎么办?

一
" 我们今年,连杭州都不去了。"
端午前,我的朋友 M 小姐,某全球 Top 10 跨国药企的中国区市场负责人,苦笑着说完这句话时,手上还捏着一张退订函。
M 小姐的公司原本打算节后在杭州西湖边的某五星级酒店搞一场 " 区域大会 ",三天两晚,会议 + 培训,酒店、交通都已经在谈合同。
结果总部一封邮件下来,取消全部差旅安排,会议改为线上。
硬币的另一面是," 改线上 " 这三个字已经成了今年五星级酒店宴会销售最怕看到的字眼。
但今年以来,我身边这样的案例愈来愈多:
在德系某车企的朋友 A 说,他们以前每年 TOP 员工会被集中安排去三亚搞奖励游,住海景套房、搞舞台年会、领导发言还请主持人;今年没了,不但奖励游取消,午餐还是食堂配的盒饭。
另一家跨国药企 B 原来每年年中会搞一次 " 大中华区市场会议 ",固定在苏州某五星酒店,带行政待遇、SPA、会后晚宴;现在直接在线开,时间控制在 90 分钟之内,会议一散,群解散;
某法系美妆公司工作的 C 说,以前在上海每季度搞一次新品预热会,会场都是静安寺高端酒店的小型宴会厅,带下午茶、摄影布景,现在变成 " 总部会议室 + 自助茶歇 ",还不如婚礼布置得隆重。
说白了,以前外企开会是 " 五星酒店 + 大会小会 ",现在是 " 会议室 + 盒饭配茶水 "。
这些变化,不只是身边朋友的小吐槽,背后还有一堆冰冷的数据。
根据合思《2024 中国企业差旅管控分析报告》,有超过 60% 的企业选择削减差旅预算;而麦肯锡的最新数据也显示,中国企业过去三年差旅预算平均下滑 15%~20%,科技、金融等行业甚至砍掉了 30% 以上。
那些外企五星酒店 " 开会顺便玩一圈 "、" 出差顺便住个好房间 " 的日子似乎正在远去。
M 小姐说," 老板批差旅前,第一句话是:‘非去不可吗?线上开会行不行?’ "
而对于五星酒店来说,这种 " 没有取消通知,只有沉默 " 的场景越来越多。
会议预定少了、房晚减少了、行政待遇没人要了,甚至连酒店销售自己都说:" 我们今年很少见到外企大单了,预算比内资民营企业还抠。"
一些曾经靠外企会议养活自己的城市型高星酒店,现在开始调整业务重心:
减少大宴会厅维保投入;
婚宴、亲子活动收入比例上升;
降低会议室租赁价格,吸引本地企业客户和小型公司活动。
一位华东地区高星酒店的会议销售负责人 Annie 和旅界说得很直白:" 以前外企年会、培训、经销商大会轮番搞,酒店全年排得满满的,现在全靠婚礼和地方单位撑。"
而背后的真实问题是不是五星酒店不好,是外企变了,需求没了,预算没了,人也没了。
二
五星酒店的黄金客户正在消失,但这场消失,不是 " 哗啦一下全没了 ",而是 " 慢慢不来了 "。
Annie 分析今年的酒店市场行情称,以前一家外企一年来开个五次会,每次订两三天房,带动的是场地、客房、F&B 餐饮等一整条酒店服务链。
" 现在,一家公司顶多来一次,还是‘老板决定亲自定场地、亲自控成本、亲自报销’。"
而年景好的时候,老板们还会找机会出钱带员工去国外大吃大喝,甚至还包含了小型旅游安排。
M 小姐忆往昔,前几年,赛诺菲、雅培这些药企同行都有 TOP 级代表出国游,阿斯利康甚至在国外奢华酒店举行盛大年会,邀请全球员工和客户一同见证这一年一度的盛事,今年这一切已成奢望。
这种变化并非个别现象,甚至许多公司如今出差时的预算都在力求削减,M 小姐叹了口气,她说以前是 " 老板让我飞我就飞 ",现在是 " 老板问你为啥还要飞 "?
如今,随着外企公司出差政策调整,已经从 " 如何让员工开开心心地出差 " 变成了 " 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完成出差任务 "。
这些变化表面上是为了应对新的市场环境,实则是外企在中国市场上的压力缩影,中国市场增速放缓,消费情绪低迷,外资企业面临的多重压力让它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些 " 非必要 " 的开支。
再加上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一些外企总部开始对国内市场的投入进行调整,选择削减与 " 非核心业务 " 相关的支出。
年会、出国旅游、国际会议等看似属于外企福利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了 " 可有可无 " 的奢侈品。
外企变了,员工不爽,酒店行业更是直呼 " 断崖 "。
曾经那些带着外宾来年会、下了飞机就往五星级酒店报到的日子,真的过去了,有的五星酒店甚至开始取消会议销售提成,因为 " 没业绩可提 "。
一些老销售在朋友圈感慨:" 以前一个外企大客户,够我做半年;现在追五个本地会展,都抵不上他们原来一单。"
而更扎心的是,那些曾经让酒店引以为傲的客户故事,现在连提都不敢提了,因为没人想听 " 你们去年还这么风光 ",只想问 " 今年还能不能撑到年底 "。
M 小姐最后和我说:" 不是我们不想办会,算算成本,人好像不用请那么多,一些社会餐饮办个下午茶也完全可以承担会议需求。"
但她想了想又说," 如果我们都不出差办会了,你说酒店该找谁哭诉呢?"
三
外企不怎么出差办会了,最先空下来的,不是会议室,是五星酒店的宴会厅。
以往这些城市地标级酒店,每到月中月末都是西装如林、咖啡飘香,HR 在办入住,市场部在打会议横幅,客户部在提前彩排流程。
电梯间里能遇见三种人:外企高管、乙方项目经理、举着工牌的主持人。
现在呢?
电梯很快,会议厅很空,行政酒廊从 " 预约制 " 变成 " 随便坐 "。
一个已经离开酒店数年的朋友和我回忆当年外企办会就像一场秀:预算足,场地讲究,服务要求高,他们是五星酒店最忠诚的一批客户:不讲价,不降标,按期付款。
一次会议三天起,连住、连吃、连宴请,顺带再订下次团建。
一个人来,带一打乙方;一个部门来,定一层房间。
但现在,这批客人消失了。
你能感受到他们消失的痕迹:会议厅没了灯光布置、餐饮部取消了定制菜单、销售部把 " 客户经理 " 换成了 " 婚礼顾问 "。
那些撑起五星酒店高端形象的人,悄悄走了,酒店开始自救。
有的开始猛推婚宴、毕业宴、亲子周末套餐,有的甚至推出 " 宝妈下午茶社群 " 吸引客流。
以前你是五星酒店的普通客人,现在你是它的流量救星。
与此同时,差旅平台也在 " 再就业 "。
以前做的是 " 订票订房 ",现在要做 " 预算管理 + 合规报销 + 数据接口 + 行为控制 "。
光帮外企订票已经没用了,得帮企业控制人、控预算、控出行理由,才有机会留在客户的采购系统里。
说得再直白点:他们不再是差旅服务商,而是预算防火墙。
有人说,商旅行业变难了,但也有人说终于变真了。
那些依赖外企单一消费场景、靠老客户吃老本的时代结束了,现在是 " 谁真正理解客户、谁就能留下 " 的时代。
未来的酒店商旅业务,不只是卖 " 住宿 ",也不是搞 " 会务 ",而是围绕客户的 " 真实业务场景 " 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过去是 " 只要预算够,什么都好谈 ";现在是 " 你能解决问题,我才掏钱 "。
你不能再等客户来 " 花钱买尊贵感 ",你得主动去了解他 " 想解决什么问题 ":
是找一个既像办公又像家的会议空间?
是找一个可以带客户玩又能谈生意的轻量社交场?
是找一个既能展示品牌形象、又不至于太贵的发布会场地?
这些问题,才是五星酒店真正的 " 新战场 "。
外企不出差办会了,并不意味着酒店行业没机会了,它只意味着很多酒店再也不能靠身份吃饭,而必须靠能力生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旅界,作者:theodore 熙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