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志|“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何以吸引全球目光

5月22日拍摄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5月22日至2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简称“文博会”),在广东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展会,“文博会”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在文化产业日显重要且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博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也成为世界观察中国、了解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今年文博会的三大亮点
公开数据显示,二十一载耕耘,文博会累计成交额突破3万亿元,服务企业超4.5万家,展示展品200万种,堪称全球文化贸易的“超级市场”,已然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和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2025年5月23日,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机器人表演潮汕英歌舞。视觉中国 图
开启第三个十年,今年的文博会有几个突出亮点。
一是,科技含量更高。本届文博会首设人工智能展区,吸引了6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常青顶流”企业和“破圈新秀”企业参展,集中展示AI技术如何重塑文化产业的形态与边界。从AI弹奏钢琴,到人机棋艺对决,再到数字算法刺绣,“科技+文化”作为文化产业新的发展趋势,在这届文博会上得到充分体现。
如在上海展区,裸眼3D夹角屏似时空棱镜,折射城市剪影,上海报业集团带来了“派生万物”“财跃大模型”等AI智能体应用成果;广东展团则推出“文化与机器人”“文化与AR/MR/VR”“文化与智能出行”等多个板块;辽宁展台惊现“数字诗人”,大连蒂艾斯携李白杜甫仿生机器人出镜,大模型加持出口成章,面对面吟诗作对……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魅力正在加速释放。

上海报业集团以系统性改革成效亮相深圳文博会。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摄
二是,国际化程度创新高。据介绍,文博会参观、参展、采购的国家和地区由最初的50个达到了今年的110个,本届海外线上线下参展商达到了305家,国际化占比提升到20%。这成为文博会从“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向“国际文化产业头部展”进阶的一个有力注脚。
今年的文博会还专门增设了文化出海展区、世界与中国青年文创项目孵化展区等,并加大了与20多家国际头部展览机构、高端文化产业资源的合作力度,助推更多文化产品及服务“走出去”。
事实上,在文化“出海”上,中国企业的步伐不断加快。尤其近两年,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出海成为热门话题。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统计,中国微短剧海外应用已突破300款,全球累计下载量逾4.7亿次;2024年,中国游戏厂商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达185.57亿美元,Steam平台上架超过1600款国产游戏,同比增长约45%。
三是,文化消费氛围更浓了。从演唱会门票的供不应求到“博物馆热”的不断升温,近年来文化消费正成为新的消费增长引擎。此次文博会,也在积极顺应这种趋势。如在现场首次设立的“离境退税专区”,开幕首日就有境外消费者体验到“即买即退”。同时,组委会还专门打造“文博会消费季”,首次推出文博会热销商品榜单。
据报道,今年文博会总共将举办超过120场“首展”“首秀”和“首发”活动,真正将展馆变成超级卖场,将展品打造成为文化爆品,把展会“流量”转化为更多的消费“增量”。
深圳何以成为文化产业重镇
每一次重要的展会,“东道主”城市都是一个值得观察的样本。因为承办大型国际化展会的数量,历来是衡量一座城市开放水平及相关领域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目前国内三大顶级国际性展会,服贸会、进博会、广交会,就分别对应北京、上海、广州三座一线城市。现在随着文博会影响力日益提升,特别是朝着“国际文化产业头部展”发展,也使得深圳正在补齐顶级展会方面的相对不足。至此,四大一线城市,可以说都有了自己最具代表性的顶级展会。

深圳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在很多人看来,深圳作为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似乎在文化方面的底蕴并不是那么突出。然而,深圳对“文化”的重视却走在前列。2003年,深圳被确定为国家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2004年,深圳市正式确立“文化立市”战略。而作为文体体制改革的产物和“文化立市”战略的重要支点,文博会应运而生。自此,深圳文化产业也开启了高速发展之路。
数据显示,近二十年来,深圳文化产业保持年均15%以上的快速发展势头,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163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275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占GDP比重增长至8%左右,已成为不折不扣的支柱产业。2024年,深圳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3754家,实现营业收入12875.08亿元,占广东全省的51.5%、全国的9.1%。
可以说,如今的深圳,不仅是经济重镇,也是文化产业重镇。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文博会这样的顶级展会的加持。同时,深圳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也给文博会的能级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深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秘密”到底在哪?
这背后还是与深圳长期以来在市场活力、营商环境、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息息相关。要知道,发展文化产业,传统的文化资源只是发展要素之一。在今天,资本、人才、创新能力等要素往往更显重要。而这些方面,恰好都是深圳的强项。正是这些发展要素的聚集和激荡,大大提升了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上限。
比如,近年来,深圳依托科技创新优势,加快发展数字创意产业集群,打造“文化+科技”应用场景。数据显示,深圳数字创意产业增加值常年稳居400亿元高位;电竞产业占据国内电竞市场逾四成市场份额;超4000家游戏企业贡献全国过半、全省近七成的行业营收……
文化产业正在打开新空间
现代文化产业属于高阶产业,不仅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融合性强等特点,也兼具文化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创意属性等,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也成为观察一个地方产业综合发展水平乃至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维度。同时,随着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些因素决定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正当其时。
今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其中明确,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促进文化企业和产品、服务“出海”;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和服务水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同时,各地也在加快完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如本届文博会开幕当天,广东省就推出文化产业政策大礼包,包括6份文件、45条举措、87项举措,涵盖影视产业、演艺市场、动漫影视产业、网络游戏产业、电子竞技产业、网络视听产业六大领域。

2025年5月23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参观者在“古筝”机器人展区体验。视觉中国 图
北京在去年出台了《关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涵盖了文化供给延链建设、拓展演艺新业态新空间等十个方面,支持文化科技企业享受科技创新相关扶持政策,推动大型文化科技企业牵头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市场活力。
上海发布实施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升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提出力争将文创园区打造成为孵化新质生产力、聚集优秀文创企业的重要载体,支持园区数智化转型,鼓励园区推动文化创意与旅游休闲、体育赛事、商业活动、健康服务等深度融合。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在本届文博会期间发布的“2024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从综合指数看,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湖北、四川、福建、河南排名前十。其中,北京近九年保持第一,广东、浙江连续七年位列前三位,上海连续十四年排在前五位,山东、江苏连续十四年排名前十,四川则是西部地区连续多年排名进入前十名的唯一省份。
随着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正在打开新空间,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各地在文化产业上的竞争,自然也将更激烈。谁能在这条赛道上抢得先机,谁也就能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占据更多优势。

海报设计 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