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加强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世界贸易发展不确定性剧增的背景下,如何发挥中国在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议题。
5月9日至11日,以“世界经济新变化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世界经济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在集美大学举行。与会学者从各个层面为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5月9日至11日,以“世界经济新变化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世界经济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在集美大学举行。
关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李坤望教授认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总体供应链风险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但在计算机、电子及光学设备等关键行业的供应链风险显著偏高;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导致中国供应链风险显著上升,在特朗普1.0和2.0时期分别上升了5.2%和6.2%;尽管加征关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国对美国市场的直接依赖,但增加了供应链中间环节的频率,从而推高了总体风险。
东南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邱斌教授的研究聚焦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贸易战对中美经济的双向冲击,中美间的高关税会促使贸易和生产活动向第三国转移。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系主任程大中教授分析了美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关税战,特别是第一次关税战加重大萧条、引发政治极端主义并最终导致二战。他强调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相似的经济政治模式可能再现,应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中美需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执行院长倪红福教授深入探讨了在全球经济从“超级全球化”转向“慢全球化”甚至“逆全球化”背景下,外部经贸冲击不仅抑制了企业的独立创新动机,还带来了供应链风险和长期竞争压力,从而推动企业寻求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他建议政府应协调并加大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扶持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构建良好的产学研生态系统;加强供应链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以应对外部冲击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院长杨继军教授指出,外部的关税冲击将导致企业采取激进避税行为以应对现金流压力。他认为,可通过减税降费等政策手段促进企业纳税遵从、维护经济健康发展。
相比大规模关税战,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鲍晓华教授强调了反倾销行动(一种针对特定出口目的地特定产品的贸易政策)将影响企业决策。针对企业一个非核心产品的反倾销,会使企业更加专注于其核心产品。中国约80%的出口企业是多产品企业,其出口额占总出口的份额超过90%,中国需要关注多产品企业的内部调整问题,制定应对贸易摩擦的策略,引导企业优化出口策略、合理配置资源、增强国际竞争力。
新的不确定性下,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院长姚树洁教授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参与全球生产与创新网络能够促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播,从而提升国家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他指出应建设更安全可靠的国内分工体系,推动国内产业链向国际延伸发展,在FTA(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加入双边技术合作框架,鼓励企业在国际市场建立研发中心或联合实验室,以及继续改善企业和个人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等。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罗长远教授则指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换道超车”,正从“产品出口”迈向“产业链出海”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通过供应链赋能、技术赋能和资金赋能三大机制,促进了产业链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他还指出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了产业链企业的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推动了产业链企业在汽车相关领域和其他领域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对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OFDI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提升了产业链企业的出海绩效,进而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彭水军教授则提出南方国家应积极对外构建高标准自贸协定网络,对内提升自身经济适应度的战略建议。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沈国兵教授聚焦讨论了贸易协定扩围、提质增效如何赋能中国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问题。他指出,来自上下游贸易协定的提质增效要比扩围的效应更大。营商环境建设可以放大贸易协定对下游产供链韧性的促进作用,但是对贸易协定与上游产供链韧性之间的联系作用不显著。区分贸易协定扩围和提质增效后,营商环境建设会增强贸易协定提质增效对企业上下游产供链韧性的提升作用。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黄新飞教授探讨了中国企业如何通过围绕自身优势产业进行产业链延伸实现出口多元化。他指出当核心产业为本国优势产业时,企业更关注向上游延链以优化布局,其他企业则更关注向下游延链以扩张盈利。此外,新产业外需提升或得到产业政策支持时,出口企业延链动力更强。他指出,大规模、高生产率企业及单产业和民营企业在拓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时,尤其关注产业关联度。因此应支持优势产业向上突破、关注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春顶教授提出,面向未来,单边自主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两步走”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制胜法宝,未来要继续深化开放,推动单边自主开放和制度开放,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双边和多边开放;以开放促改革,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何树全教授指出,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促进企业中间品出口多元化,从而稳定下游供应链、防范下游断链风险,且通过出口市场多元化分散风险的意愿高于出口产品多元化。他建议进一步推动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制造业数智化水平和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完善要素市场流通机制,助力企业实施出口多元化策略;积极推进友好城市建设与交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期刊社社长高运胜教授建议政府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降低中小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成本。同时,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咨询、培训和解决方案支持,帮助中小企业提升智能化水平。
本届论坛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和集美大学财经学院联合主办,由集美大学财经学院具体承办。
(本文由集美大学财经学院李娜、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沈国兵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