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又出狠招?屏蔽高退款人群…

最近,一项名叫 " 高退款人群屏蔽 " 的新功能,悄悄出现在部分商家的后台。

从曝光的截图来看,这项功能可以让商家在做付费推广时,自定义选择 " 屏蔽人群 "。

简单来说,就是把那些 " 退款率比较高 " 的用户,要么完全屏蔽不投放,要么降低他们看到广告的概率。

更进一步,还有 " 异常退款人群 " 的分类,听起来像是系统已经在对部分用户打标签了。

目前来看,这项功能只面向服饰类目的淘宝和天猫商家,其他行业暂时无权使用。

是不是未来会扩展到更多品类?暂时没有确切说法。

根据一位淘宝商家爆料,后台已能看到这项功能,并明确标注 " 服饰商家专属 ",包括女装、男装、鞋履、箱包、手表眼镜等。

而淘宝方面也表示,该功能仍处于内测阶段,最终呈现还需以推广后台显示为准,平台客服那边的回应也比较含糊,并未明确 " 正式上线 " 的说法。

但它引发的讨论,早就热闹开了。

对商家来说,这可能是个非常实际的 " 投放优化利器 "。尤其是在服饰类目这种退货高发、广告成本高企、转化率不稳定的赛道,不少商家一直被 " 薅羊毛 " 的人群搞得焦头烂额。

有人买完一堆衣服,穿穿拍个照就退;甚至还有专职 " 试穿师 " 和 " 退单代操作 " 的产业链,吃穿全靠 " 仅退款 " 混出来的优惠。这类人群,商家私下也有个不太客气的称呼——羊毛党。

所以现在,淘宝提供了这样一项 " 人群优化 " 工具,不少商家是松了一口气的。有商家坦言:" 我们不是怕退,而是怕‘成心薅’。"

如果这项功能能有效减少 " 羊毛党 " 看到广告的几率,对商家来说,的确可以降低一些被套路、被浪费投放预算的风险。毕竟,流量是烧钱买来的,不是送来玩的。

但另一面,这种 " 筛选人 " 的功能,也难免让人有点担心:如果我只是之前因为衣服不合适退过几单,会不会就被系统标记成了 " 高退款人群 "?从此买啥都被平台 " 悄悄屏蔽 "?

有消费者表示," 别单向呀,这些平台什么时候来整治一下货不对板的黑心商家,也让我们消费者屏蔽一下。"

也有网友调侃," 淘宝都能屏蔽我了,我啥时候能屏蔽一下那些‘ AI 卖家秀’和‘ AI 买家秀’?"

对,这也不是空穴来风。现在不少商家为了提高转化,开始用 AI 伪造 " 买家秀 ",甚至整批刷出一致姿势、相似背景的晒单照。真假难辨,有时候你以为是实拍,其实是 "AI 出来的 "。

所以你看,一边是平台努力帮商家排雷,一边又是 AI 造假的泥潭还没清干净,消费者自然就开始疑问:这场精细化筛人的机制,是不是只偏向了一边?

如果平台可以依据用户行为做风险标签,那有没有透明机制保障用户的正常权益?退货多,并不一定等于恶意。

有的人确实是对尺码不敏感,有的人是第一次尝试网购衣物;算法能理解这些差异吗?目前似乎还没有答案。

再联系上淘宝今年 4 月开始陆续取消 " 仅退款 " 的背景,其实这背后有一种更大的逻辑在转变:平台正在慢慢 " 退出 " 裁判席,把博弈权交还给商家和消费者。

以前一说 " 仅退款 ",平台多半会偏向消费者,这让商家长期处在一种 " 防御型运营 " 的状态中。

而现在平台选择不再强行介入,甚至赋予商家一定 " 筛人 " 的权限,说明它开始尝试平衡两端的生态了,或者说,是在重新划定边界。

除此之外,淘宝也在同步上线了 " 真实体验分 " 系统,试图通过用户真实反馈来影响商品排名和曝光。

这也是一种试图提升内容质量、打击 " 刷单 " 与 " 假图好评 " 的策略。听起来挺正向,但实际效果如何,还得再看看数据和执行力度。

而像 " 高退款人群屏蔽 " 这样的新工具,很可能也只是一个起点。如果平台进一步加码这种 " 标签人群 + 个性化投放 " 的策略,未来的淘宝可能不再是 " 你想买啥自己搜 ",而是 " 系统觉得你适合什么,它推给你看 "。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算法已经在我们日常的刷视频、看图文、点外卖、甚至找工作中深度参与了。

而电商平台如果也越来越依赖这些 " 人设画像 ",那你所处的位置、消费水平、退货次数 …… 都可能被悄悄记录,并决定你是否 " 值得看到 " 某些广告或优惠。

所以,淘宝这波 " 高退款人群屏蔽 ",可能只是算法精细化电商投放趋势的冰山一角。

你可能看不到它,但它已经在重新分配 " 谁能看见谁 " 的权力了。

这个机制是否合理?狐妹觉得现在还不好下定论。平台说是为了提高推广效率,商家觉得能规避风险,消费者则担心被误伤。

或许要等更多用户的反馈、更多品类的开放测试,才知道这套机制最终会往哪个方向演化。

现在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睁大眼睛,继续观察。

参考资料:

九派新闻、新浪微博、淘宝网、派代及其他网络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