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走后,荣耀走上了亲民路线?

这两天,在给父母挑手机,顺便观摩了下荣耀最近的动作。发现了一个点,觉得很有意思。

继荣耀管理层更新后,荣耀推出的新机都定位于中低端市场。

这个月,荣耀 400 将上市;在上个月,荣耀刚推出了 Power 新系列。

二者价格都相对亲民。

像其刚推出 8000mAh 电池的 Power,国补到手最低价才 1699 元。

这与赵明时代要求对标苹果有点儿不一样,不免让二姐疑惑,难道是荣耀的风向变了?

荣耀的牌力如何?

如今手机行业进入寡头时代,人尽皆知。

各个牌手已经坐在牌桌上,现在比拼的就是手里拿的牌大小。

从牌面上看,华为手里拿的是 " 花粉 + 情怀 + 技术信任 ",小米拿的是 " 米粉 + 雷军 ",vivo 拿的是 " 老粉 + 本分 ",苹果自然不用多说。

荣耀的粉丝群体是 " 荣粉 " 吗?在网上的声量并不大。

环顾一周,在这个牌桌上,好像就属荣耀拿得牌较小。

荣耀不是没有自己的粉丝,只是粉丝成分有点儿尴尬。

都知道,荣耀曾经是华为的一份子,粉丝一度也是花粉,当年华为被制裁时,在许多国人支持下,其甚至成为华为手机替代品。

那时风头正盛,荣耀手机 2022 年一举成为国产手机市场份额第一。

当时,市场上一度有 " 华为卖亏荣耀 " 的声音。

可惜,风头只是一时的,随着华为在手机市场上强势回归,曾经寄托在荣耀下的 " 花粉 ",重找旧主。

荣耀似乎成为了版本弃子。

根据 Canalys 的数据,2024 年一季度至三季度,荣耀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逐季度下滑。

IDCD 的数据显示,2024 年第四季度,荣耀的市场份额下滑至 13.7%,在国内手机市场的排名降至第五位。

根据 IDC 最新数据,2025 年 Q1 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小米、华为、OPOP、vivo、苹果,荣耀遗憾沦为 Others。

在牌桌上,牌力小自然很容易出局。

面对不利的状况,荣耀如何夺回牌权呢?

其实看到现在的手机市场局面,让我联想到中国的战国历史,七雄之间互相攻伐,最后最弱的秦国却一统天下。

秦国能胜利,离不开 " 商鞅变法 ",变才是核心。

如今荣耀也颇有 " 变法 " 的味道。

据天眼查 APP 显示,荣耀先是经历了高层换新。

荣耀灵魂人物赵明辞去 CEO," 新王 " 李健上位。

紧接着提出 " 阿尔法 " 新战略,放眼全球,转型做 AI 终端生态。

随后又推出 Power 新系列,又开始主打性价比路线。

Power 作为管理层的新机首秀,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接下来的布局方向,以往都是对标苹果,为何如今一反常态?

可能原因有:

一是荣耀在高端布局一言难尽,不如加注中低端手机。

根据 IDC 数据,2024 年中国大陆 600 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场中,华为市场份额占 30.7%,苹果占 51.1%,而荣耀仅大约仅有 4% 的占比,远落后于同行。

市场份额少那可能只是暂时的,当年中国大陆高端手机也只有苹果一家。

其实最让人担心的是荣耀能在高端市场打得牌太少了。

小米虽然在市场份额占比上并没有比荣耀高太多,但是小米已经站稳了 4000 元— 6000 元的价位段,并对未来高端化依然保持着信心,在 2 月 5 日,小米再次对手机高端化指明了方向,未来五年实现 6000 元以上的超高端市场全面突破。

华为走高端化,那是因为技术高,能自研芯片;小米不断向上走,那是因为小米生态足够广,从手机到家电,再至汽车,就差没布局房地产了,全生态布局为其稳健走高端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荣耀 Magic 系列虽然性能并不错,但是别人不是出大小王,就是出顺子,荣耀的高端系列更像是斗地主里的一张单 2,虽然不小,但奈何接不住招。

要破局的思路也摆在了面前,要么自己像华为一样造芯片,要么像小米一样布局生态。

荣耀很明显选择了后者,开启阿尔法战略,号称 " 引领全球化 AI 终端开放生态 "。

这个战略实施肯定是个长期的事情,荣耀承诺 5 年内投资 100 亿美元用于生态建设。

此战略不同以往,没有先例,做成了,手机高端化也自然水到渠成。

不过在许多人眼里,这个战略有点儿云里雾里,特别是第三阶段,什么叫 " 探索 AI 对人类潜能拓展,推动人类文明新范式 "?

大家对荣耀的 AI 理解,其实最直观地理解还停留在赵明用 AI 手机点了 "2000 杯奶茶 "。

与此相比,vivo 新调整战略更为清晰,选择布局家电智能机器人赛道,这个赛道一目了然,大家都知道它想做什么,如今机器人尚能跑马拉松了,大家更能清晰感知其新战略言之有物,荣耀选择 " 阿尔法战略 ",说实话,有元宇宙的味儿了。

二是荣耀需要通过加注中低端市场,帮助荣耀重塑品牌认知。

荣耀高端市场进军不利,如今基本盘中低端市场也在失守。

失守的原因有很多,像市场竞争加剧、以及自己冲击高端市场未成,导致品牌认知产生模糊等原因。

但最主要的,应该还是荣耀独立了四年,未能摆脱华为的标签,品牌护城河不牢靠。

无论是 X 系列,还是 Play 系列,都是荣耀在华为旗下时推出的系列,历经多年,并未改变,这也阻碍了大众对荣耀品牌的独立认知。

荣耀需要培养自己的 " 荣粉 ",来加深品牌的护城河,推出更能打的新系列就很重要。

中低端市场作为出货量最高的市场,正是用武之地。

去年末推出 GT 系列,以及最近推出的 Power 系列,都能满足这些要求。

像 Power   以更细分的场景—轻户外场景来做销售导向,用 8000 mAh 大容量电池作为技术核心,这在一众手机品牌里是也是具备差异化的。

以往的品牌刚成立时,这种打法很常见,像 IQOO,通过针对游戏性能来吸粉,OPPO 通过强调自己的 " 充电五分钟,通话俩小时 ",来加强品牌认知。

也经常有手机提出过自己的高电池容量,但一般不会像荣耀这样作为核心进行宣传,甚至发布会上展示,大卡车深夜拉一百台手机在公路上狂奔,只为彰显荣耀新机的高续航能力。

8000mAh 电池,的确具备显著的差异化,容易被认知,一旦销量走好,口碑好起来,就可能形成消费者对品牌的依赖。

不过性价比方面相对不足的是,芯片用的还是骁龙 7gen3,荣耀 100 用的是它、200 是它、300 是它。

此次 400 上市,一些网友认为,新手机该不会最后还是搭载的 7gen3 吧。

不免疑问,荣耀是不是囤了太多这类芯片了?

国补时代,荣耀的破局之路

目前国家为了提振消费,实施国补政策。

纵观国家每一次补贴政策,无论是 2007 年的家电下乡,还是新能源补贴,对行业格局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

如今对于手机市场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2024 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了 2.86 亿台,同比增长了 5.6%,止住了连续两年的下跌趋势,出现结构性回调。

对于消费者而言,国补政策会让其产生 " 品牌性价比错觉 ",本来低价、性能高的手机产品是国补带来的优惠,但低价买来的手机 " 真得香 ",消费者会在使用过程中对其品牌和产品产生更高的好感度和忠诚度,这种好感度可能会让消费者在后续的消费决策中,更倾向于选择同一品牌的其他产品。

这正是荣耀所需要的,在现在的手机厂家中,就属荣耀缺少忠实 " 粉丝 ",如今可不正是东风吹来。

像荣耀的 Power,原价最低为 1999 元,国补后 1699 元。

如果 2000 元卖一台骁龙 7gen3 芯片手机,性价比优势并不高,但现在是补贴后 1699 元的 8000mAh 手机,对于不打游戏,对处理器性能要求不高、长期处于户外的消费人群而言,可以说是一件宝藏产品。

但对于荣耀的不利之处,国补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白热化竞争,荣耀本来手上的牌都不多,如今会面更大竞争压力。

此次国补政策主要补贴 6000 元以下的手机。

这无疑是提高了消费者在 6000 元天花板以下的消费意愿。

在春节期间,2000 至 4000 元、4000 元至 6000 元价位手机销量与上一年相比,分别增长了 52%、108%。

整体看,消费者 " 向上 " 消费意愿表现更强烈,4000 元— 6000 元高端机增长更快。

如前文所言,荣耀在高端市场并不占据优势,这也意味着荣耀会失去更多的增长空间。

相关竞争对手会进一步推进品牌高端化,借助这个机会,占据消费者心智。

像 OPPO 与荣耀不同,加大了高端市场布局,在上月发布了高端旗舰 Find X8 Uitra。

如果自身在高端化上没有进步,对手更上一层楼,其实变相地削弱了自身的实力。

不过,荣耀退而求其次,加注布局 2000 元— 4000 元也不能说不是一个明智之举,符合荣耀目前发展状况,但是这个价位手机市场品类众多,属于战场中的 " 核心作战区域 ",竞争更为惨烈。

一方面这个价位手机要受 4000 元— 6000 元手机国补价格压力,让消费者产生 " 等等党 " 心态,觉得高端机降价后更具性价比。

另一方面,这也属于小米、vivo、OPPO 的大本营地带,1699 元的 Power 纵然已经有 " 性价比 ",但怕的是对比,像真我 Neo7 原价最低价 2099 元,国补后价格为 1785 元,电池上虽然为 7000mAh,差了 1000mAh,但使用的是天玑 9300+ 处理器,性能更具备优势。

可以说各有千秋,对比下来,荣耀想要通过借助国补东风、用新系列手机开辟出一条路并不容易,接下来发展如何还需要时间检验。

整体来看,国补时代对于荣耀而言,即有机遇也有挑战,荣耀如何从中化风险为保险,把握住机遇,这对管理者而言,是个技术活。

最后,还是希望荣耀能够从Others 中走出,向上再迈出一个台阶。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