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变了!特朗普对华态度反转,让步后不到48小时又变卦出招
风向变了!特朗普对华态度反转,让步后不到48小时又变卦出招
2025年4月14日,特朗普政府对华关税政策再次引发全球关注。就在三天前,美国海关宣布对智能手机、电脑等54类中国输美商品豁免“对等关税”,其中苹果iPhone零部件、半导体制造设备赫然在列。
这一被外界视为“让步”的举措尚未落地,白宫14日突然释放信号称,将对半导体进口展开国家安全调查,暗示可能重新加征关税。从4月12日的豁免清单到14日的政策转向,特朗普政府在不到48小时内完成了从“妥协”到“变卦”的戏剧性反转,再次暴露其政策的反复无常与战略短视。这场关税博弈的起点要追溯到4月2日。特朗普政府以“对等关税”为名,对全球75个国家加征高额关税,其中对华关税税率从34%飙升至145%。这一政策甫一出台,立刻引发全球金融市场震荡。4月3日至8日,美股三大指数累计跌幅均超过5%,纳斯达克指数创下2020年以来最大单周跌幅。更严重的是,美债市场出现“股债汇三杀”局面,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突破4.5%,美元指数跌破100关口。
面对国内压力,特朗普在4月12日紧急调整策略,宣布豁免部分中国电子产品关税。这一“让步”背后是美国科技巨头的集体施压:苹果CEO库克警告,若维持145%关税,iPhone16系列售价将被迫上涨2300美元;应用材料公司更直言,光刻机零件断供将导致美国芯片工厂瘫痪。
数据显示,美国73%的智能手机和78%的笔记本电脑依赖中国生产,短期内根本无法找到替代产能。豁免政策的本质,是特朗普为维系美国供应链运转而做出的无奈之举。然而,这种“缓兵之计”并未持续多久。
4月14日,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公开表示,美国不能依赖中国生产半导体、芯片等关键技术产品,并强调已推动苹果、台积电等企业将制造业务转移至美国本土。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暗示,一个月后可能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征收关税,称豁免政策“并非永久性”。
这种“跪一半”的姿态,暴露出特朗普政府既想缓解国内经济压力,又不愿放弃对华遏制的矛盾心态。中方对美方的反复无常早有预判。4月14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指出,关税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没有出路。
中国商务部同步启动稀土出口管制,直击美国“七寸”——美国90%的军用级稀土依赖中国供应,F-35生产线已面临停工风险。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反制策略,迫使特朗普在豁免清单中保留了华为5G基站芯片等关键产品。国际社会对特朗普的“变脸”行为反应强烈。欧盟14日宣布启动对美数字服务税调查,直指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俄罗斯副外长卢登科则承诺,将根据中国需求扩大石油供应,为中方提供战略支撑。更具象征意义的是,4月14日荷兰ASML向中方交付第三代光刻机的消息传出,标志着美国对华科技封锁的进一步松动。特朗普政策反复的深层原因,是其对全球经济格局的误判。
一方面,美国科技企业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程度远超预期:苹果在华产业链涉及500余家供应商,特斯拉上海工厂承担全球40%的产能。另一方面,美国国债市场的脆弱性被彻底暴露——9.2万亿美元国债将于年内到期,若继续实施高关税,债务危机可能提前爆发。
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迫使特朗普在48小时内完成政策转向。值得关注的是,中方在应对关税战的同时,正加速构建“去美国化”的全球贸易网络。4月14日,中欧双方就美国加征关税问题进行沟通,决定加强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合作。
与此同时,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已占总额的50%,2024年对欧锂电池出口额达227.6亿美元,远超对美出口。这种多元化布局,使中国在贸易战中掌握了更大主动权。从历史维度看,特朗普的“关税闹剧”不过是其执政风格的延续。2018年,他曾在中美贸易谈判中多次出尔反尔,最终导致协议流产;2020年,又因疫情责任甩锅中国,加剧两国紧张关系。这种缺乏战略定力的“交易艺术”,不仅损害美国国际信誉,更让其盟友离心离德——德国财长在布鲁塞尔会议上公开质疑“美国还是盟友吗?”。
当前,中美关系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特朗普政府若继续沉溺于“极限施压”的幻想,只会让美国陷入更深的孤立。正如北京大学教授姚洋所言,中国应“不理会特朗普的闹腾”,通过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应对挑战。而美方若真心寻求合作,就必须摒弃冷战思维,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重建对话机制。否则,这场由关税引发的博弈,终将成为加速美国衰落的催化剂。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