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618,最值得买的50系游戏本是哪款?

不得不说,今年的 618 活动确实有点猛,特别是在消费电子这块,国补叠加各种平台优惠,有一种 " 彻底疯狂 " 的感觉。特别是游戏本,价格降得我都有点看不懂了,刚发布的 50 系游戏本入手价普遍杀到 6000 元的价位档,想当初 40 系游戏本刚发布时,在七八千元的价位档足足维持了近一年的时间。

而且,从游戏测试来看,50 系游戏本表现非常不错,有一位测评 UP 主是这样评价的:"50 系显卡让游戏本真正进入全民高帧时代"。这个观点我想多数人都会认同,在 DLSS4 等新技术的加持下,即使是 RTX 5060 这样的甜点级显卡也可以轻松应付高画质下的性能需求,让高分高刷体验不再是 " 网游电竞 " 专属,即使是 3A 游戏里也能体验到。

可以说,50 系显卡让游戏本的体验与前代有了明显的区别,差距远大于从 30 系升级到 40 系,这也是为何 50 系游戏本被称为最值得升级的一代。不过问题也来了,市场上的 50 系游戏本如此之多,作为玩家又该如何挑选呢?

50 系游戏本,怎么选?

在选购游戏本之前,大家可以先明确一下自己的需求,是希望无脑拉高画质 + 高帧数的硬核玩家吗?还是主打性价比,够用就好的主流玩家?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型号的显卡可以让你的钱花得更有价值,比如对学生党和网游玩家来说,RTX 5060 就是一款性价比很高的显卡。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RTX 5060 作为 50 系的入门型号,其定价更加亲民,即使是一线主流品牌的旗舰型号,目前价格也已经下探到 6000 元,性能也足够运行各种大型 3A 游戏,如 CS2 之类的电竞网游在 2.5K 画质全高的情况下,帧数也是能够轻松达到 170fps 左右,对于多数玩家而言都是完全足够了。

如果你想要更高的帧数,那么只需要开启 DLSS4 就可以轻松得到翻倍的帧数,RTX 5060 可以说是享受 DLSS4 技术的最 " 优惠 " 方案。在不少评测的实测里,即使如《赛博朋克 2077》这样的大型 3A 游戏,在火力全开的情况下,DLSS4 也能把原生平均帧数只有 22fps 的游戏 " 超频 " 到 150fps(超高画质 + 超级光追),轻松从卡顿变成电竞级流畅。

在多项游戏测试里,RTX 5060 都可以在 DLSS4 的支持下轻松满足 2K 分辨率的 3A 游戏流畅体验,与前代 RTX 4060 拉开明显的差距。可以说,不管你是打算买一台新的游戏本,还是打算给手头上的游戏本来个 " 以旧换新 ",而且预算在 7000 以内的话,RTX 5060 就是最好的选择。

图源:英伟达

当然,如果你的预算有多,能到八九千,那么 RTX 5070 也不是不能考虑,但是相较于 RTX 5060 的性能提升其实并不算大,主要适合对 3A 大作有高画质追求的朋友,可以比 RTX 5060 稍微开高一档画质且保持相近的帧数。不过从小雷的个人体验来看,多数游戏里如果只是画质调高一档,其实画面不会有本质上的区别,想要真正的极致画质,必须把所有设置都拉满。

但是,想把画面设置拉满,那就不是 RTX 5070 或者 5070Ti 可以满足的了,最好的选择是 RTX 5080,既不会像 RTX 5090 那样价格爆表,性能和显存又比 RTX 5070 系明显增加,不仅可以轻松满足 2.5K+ 高刷的游戏需求,甚至可以外接屏幕满足 4K 游戏的大作。

某种程度上,5080 的游戏本完全可以当作一部便携高性能桌面 PC 来使用,不管是游戏性能还是 AI 性能,都是足以和高端桌面 PC 媲美。不过 5080 游戏本的价格也不便宜,所以更适合喜欢无脑拉满画面配置的硬核玩家,配合 DLSS4 可以轻松实现满画质 + 满光追特效的高帧体验。

图源:英伟达

可能会有读者朋友问,为什么不推荐 RTX 5090 的游戏本?理由很简单,对于多数人而言,5090 游戏本的价格都过高了,而且对比 5080 的游戏性能提升不足以抵消价格差,所以更推荐不差钱或者对端侧 AI 运算有高要求的朋友选择。

此外,处理器也同样重要,从游戏性能来考虑的话,小雷首推英特尔的处理器,更高的单核性能和更广泛的游戏适配优化,使其能够在不同的游戏里都给出更好的体验。而且小雷也不是空口白说,在多数测试里,英特尔的 1%Low 帧和平均帧数据都是同档领先,在开放了性能调控系统的游戏本里还能通过超频内存获得明显的帧数提升。

比如说目前热门的酷睿 Ultra 200 HX 系列,作为英特尔的最新力作,在新一代制程工艺的加持下有着更高的主频和能效比,其中的旗舰型号 Ultra 9 285HX 的主频就高达 5.5GHz,采用 24 核 24 线程设计。即使是定位稍低的 Ultra 7 265HX,主频也有 5.3GHz,不过相对地变成了 20 核 20 线程,多核能力稍弱,但是出色的单核能力确保其游戏性能不会与 Ultra9 有明显差距。

图源:英特尔

可以说,相较于一代马甲套一代的友商,英特尔在处理器迭代上还是很有诚意的。而且从 14 代酷睿开始就支持 APO 等自研的游戏加速功能,在电竞网游的实际游戏过程中可以更好地释放处理器性能和处理游戏数据,显著提升游戏的帧数和输入延迟,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大多数游戏主播都用英特尔处理器,毕竟对于高手而言,毫秒之差就能决定胜败。

说了这么多,估计大家也感觉对 50 系游戏本有了一定的认知,打算就这么关闭文章去某东,对此小雷只想说:" 且慢,选购游戏本可不只是看硬件这么简单。" 事实上,确定硬件型号只是第一步,还要考虑品牌售后、做工、散热性能 / 噪音、屏幕素质等一系列因素。

记住一句话,游戏本的体验取决于整机设计方案里的短板,即使有好的 CPU 和 GPU,性能也难以得到发挥,而且各种小毛病也会完全毁了你的体验(对此小雷是有深切体悟的)。那么在一众游戏本里,又有什么值得推荐的吗?确实是有的,比如最近热度很高的暗影精灵 11。

50 系游戏本,哪家强?

我猜肯定有人要说:" 小雷,又接广子了吧?",哎,大家先别急着说小雷接广子了,让我给大家解释解释为何推荐惠普的暗影精灵 11。首先暗影精灵系列本来就有着很高的热度,从前几代开始就是贴吧等网络论坛的关注焦点,其次是今年的暗影精灵更换了新的模具,不管是配置还是价格都比前代更有诚意,本来就值得推荐。

这么说吧,14 代 i7+RTX 5060 只要 6239(官方最低价,至于实际能干到什么价就看大家的本事了),已经相当逼近二三线品牌同配置的价格,即使只考虑价格,暗影精灵 11 现在也是很多推荐榜单里名列前茅的存在。

而且,从配置上看暗影精灵 11 的新模具优点确实不少,比如新一代 2.5K 电竞屏幕,亮度可达 500 尼特,支持 240Hz 刷新率且响应时间仅 3ms,同时还支持 VRR 可变刷新率,可以根据需要切换刷新率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

屏幕是游戏体验的最后一环,虽然高分和高刷如今都是游戏本的标配,但是大多都采用 165Hz+400 尼特亮度的方案,不管是刷新率还是亮度都远不如暗影精灵 11 的屏幕,25% 的亮度提升不仅可以带来到更好的 HDR 效果,而且在户外环境下也可以得到更清晰的画面。

大家或许觉得亮度高一点没啥大不了,实则不然,屏幕亮度的提升意味着需要在供电模组、背光源、液晶层等多个层面进行优化升级,背后是制造成本的显著上升,所以亮度往往也是衡量一块屏幕素质的关键因素。

除了屏幕,暗影精灵 11 的散热系统也得到了升级,从前代口碑不错的 " 酷凉风暴 " 变成了 " 酷凉风暴 Pro",对热管和风扇都做了升级,在加大进风量的同时降低了风扇的噪音。而且也用上了 7958 相变硅脂,对比传统硅脂更适合笔记本电脑这样的设备使用,不仅有着更长的使用寿命,一般情况下两三年都不会出现明显性能衰弱,不用频繁拆开电脑更换硅脂,对于 PC 小白来说更加友好,而且也省去了找售后保养的钱(讲真不便宜)。

凭借这套新的散热方案,暗影精灵 11 的整机功耗可以达到 170W,满足高规格硬件的性能释放绰绰有余,让玩家最高可选 RTX 5070+第十四代英特尔® 酷睿 ™ i7 处理器 14650HX,战力再 +1。i7-14650HX 采用 16 核 24 显存设计,最大睿频可达 5.2GHz,三缓也达到 30MB 且支持更高主频的内存,不管是单机还是网游表现都十分出色,已经被不少网友称之为 " 一代神 U"。

而且在满负载状态下,散热噪音也明显比前代有所降低,在宿舍打游戏时也不用过多担心吵到你的室友。可以说,仅凭屏幕和散热系统,暗影精灵 11 就可以稳坐小雷的推荐榜了,但是作为主推产品,优势肯定不止这些。

在不少玩家忽略的周边配置上,暗影精灵 11 也是诚意拉满,比如最高可选四分区 RGB 背光的键盘、3*USB-A+ 全功能 USB-C 的满配接口组合。而且从拆机结果来看,不仅电池给到了 83 瓦时的大容量,而且双固态盘位均加装有散热铜片。

其中固态散热非常关键,在笔记本电脑的狭小空间里,热量很容易堆积,而高温不仅会降低硬盘寿命,还会显著影响读写速度,导致电脑卡顿。事实上,很多时候一线大牌的产品价格更高并非单纯的品牌溢价,而是因为他们会为了确保用户体验,而在大家看不到的细节上花费更多的成本,这些成本最终也会反馈到售价中。

如果你觉得暗影精灵 11 的配置不够你挥霍且预算充足,那么可以考虑一下暗影精灵 Max,最高可选 RTX 5090 并搭载英特尔® 酷睿 ™ Ultra 9 处理器 275HX,六边形战士来袭。不过,小雷个人还是更推荐 RTX 5080+Ultra 9 275HX 的组合,游戏性能基本拉满的同时价格也不至于直接破两万。

Ultra 9 275HX 同样采用 24 核 24 线程设计,最高主频可达 5.4GHz,而且采用了台积电的 3nm 先进制程,拥有惊人的能效比,不仅在高负载时有着更低的发热量,在节电模式下也能带来实打实的移动办公体验,在只启用 CPU 的情况下,游戏本的续航也能超过 10 小时(PCMark 10 标准测试)。

具体配置上,暗影精灵 Max 肯定是更胜一筹的,首先是在散热系统中加入了大面积的均热板,覆盖面积高达 61%,可以更有效地引导 CPU 和 GPU 的热量到达散热鳍片。同时惠普也进一步升级散热材质,从相变硅脂换成了更高效且安全的信越 8203 混合液金硅脂,既保留了液金的高导热性,又规避了传统液金容易溢出导致主板损坏的缺点,算是目前高端游戏本的首选散热材质。

靠着这套散热系统,暗影精灵 Max 的整机功耗可达 250W+,满足 RTX 5090/5080 的性能释放可以说毫无压力,甚至给予了玩家一定的超频空间,让玩家可以得到更多的游戏性能。

而且惠普还进一步考虑到游戏本长时间使用后的积尘问题,为暗影精灵 Max 配备了风扇逆转除尘技术,会根据运行时间和电脑状态智能启动除尘模式。通过反向旋转风扇,配合特殊设计的风扇叶片将灰尘从内壁上剥离,显著降低清尘保养的间隔,只能说高端本就是好,玩家的各种需求都被考虑在内。

在此基础上,暗影精灵 Max 的其他配置自然也是做了不少升级,比如键盘就变成了无边框高透 RGB 设计,单键 RGB 可调 + 全键无冲,不用外接键盘也能爽玩。同时也设计了全新的 330W 氮化镓充电器,配合暗影精灵 Max 的 24.8mm 厚度和 2.7kg 的重量(同配置游戏本里算是轻盈的瘦子了),甚至可以把这套设备轻松塞进一些大尺寸的手提电脑包里。

买游戏本,不要只盯着 CPU 显卡

可以说,即使纯看硬件配置,这一代不管是暗影精灵 11 还是暗影精灵 Max 都是诚意满满的,何况惠普的优势不只在硬件上。新升级的 OMEN Gaming Hub 带来了不少新的功能,比如全新的大师模式,允许玩家自行设置 CPU PL1/2/4、ICCMAX、Load-Line calibration、TPP、机身红外温控系统等底层参数,让玩家真正掌控自己的电脑,这种涉及底层参数修改的系统方案也是大厂才能玩得转。

此外还有 OMEN AI,支持一键优化游戏,利用惠普自建的 AI 模型,可以在略微降低画质的情况下大幅度提升游戏帧数,即使是 PC 小白也可以轻松拿捏游戏的各种设置,不用担心玩不转电脑,用不出真正的性能。

更进一步地说,惠普还给玩家提供了 HyperX/DTS:X Ultra 双音效(DTS PC 版自己买可是要钱的,而且没有做过针对性适配),不管是喜欢看电影玩 3A 大作,还是想在彩六、CS2 里听脚步,好的音效生态都能给你带来更好的体验。

顺便这里插个小广告,HyperX 的耳机是真的好用,就不说音效之类的了,动辄两三百小时的续航是真的爽,你见过半年都不用充电的游戏耳机吗?HyperX 的阿尔法无线就是(小雷自用款),不用打游戏打到一半找充电线接耳机的爽感,真的谁用谁知道。

咳咳,小广告结束,回到正题。说实话,惠普这样的一线品牌在设计产品时往往会更多考虑系统易用性和产品耐用性,所以不管你是 PC 高手还是小白,最终得到的体验都不会差。而且一线品牌的用户生态和售后服务都是有价值的,就以大师模式来说,就算你不懂怎么调整参数,也可以去 B 站、贴吧之类的社区 " 抄作业 ",这就是用户生态所带来的优势。

这也是小雷在给朋友或者读者推荐电脑时,更倾向于推荐一线品牌的原因,不仅是踩坑的概率小,而且就算遇到了什么问题,网上也更容易找到解决办法,不会像一些小众品牌,搜半天都没有一个解决方案。

当然,大品牌也没必要自己折腾,真有大问题直接找个距离最近的售后点送过去就完事,没时间的话也可以预约上门服务,这些都是大牌才有的售后体验,小品牌往往每个省就在省会放个售后点,光快递往返就两三天时间,快递的时候如果出了问题那更是头大。

不管你是高要求的硬核玩家,还是追求性价比的主流玩家,暗影精灵的两款主打产品都是不错的选择,大家也可以看看各个平台的实测记录和网友反馈,不管是性能释放、温度控制、噪音水平还是做工,暗影精灵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

老实说,惠普在今年的游戏本混战里算是诚意十足的品牌,也是不枉当年贴吧老哥们给的 " 社会主义普 " 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