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鸟丢了,几万人在小红书围观找鸟过程……
以下文章来源于科学大院 ,作者梁斌
编者按
近期,一位小红书博主发文 " 急求找鸟攻略 ",导师要求她去山东聊城找一只丢失的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这个任务太像游戏场景,瞬间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几万人 " 云围观 " 了找鸟过程,也产生了很多好奇。
" 鸟是从哪儿来的?"" 为什么要找?"" 导师们在做什么研究呢?" ……
和你一样充满好奇心的大院 er 发动了 " 找人 " 技能,终于找到了这位 " 丢鸟 " 的老师——内蒙古大学的梁斌副教授,请他给我们讲讲 " 研究鸟类的那些事儿 "。
特别提醒:
文中涉及的鸟类环志、追踪器安装等操作需经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关科研许可。野生鸟类观察与研究应严格遵守伦理规范,禁止个人擅自捕捉鸟类,避免对其造成伤害。

那只网友关注的鸟儿
科学大院:您知道研究组丢鸟、找鸟这个事情在小红书上火了么?您能介绍一下事情的具体经过吗?
我也不知道这件事为什么火了。
我们研究组(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野生动物生态与保护研究组)从 2021 年开始在内蒙古自治区开展野生鸟类卫星追踪研究。这次丢失信号的鸟是一只苍鹭,2024 年 6 月 12 日我们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黄河湿地给它绑上了卫星跟踪器,主要目的是研究黄河几字弯湿地水鸟的繁殖及迁徙行为。

苍鹭长这样丨 BOW

2024 年在内蒙古绑上卫星跟踪器(图中红框)的苍鹭丨受访者提供
卫星跟踪器可以记录鸟类实时位置和迁徙路线,每半小时会采集苍鹭的位置回传数据。根据跟踪器数据,这只苍鹭夏秋在呼和浩特的黄河湿地栖息,冬季迁徙到山东聊城,并在那里的湿地越冬停留了 7 个月。直到最近,我们发现位置不再变化,所以推断它已经死亡,需要取回身上的跟踪器来重复利用。
科学大院:丢的鸟找到了吗?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鸟类大概是 5 月 7 日死亡的,我们联系了山东大学的王明钰教授,他的学生正好在德州开会,抽空帮忙找到了鸟类,回收了卫星跟踪器。

在聊城找到的苍鹭尸体(原图已做打码处理)丨受访者提供
科学大院:鸟丢了,对您的研究有什么影响吗?
鹭鸟的死亡率比较高,这只苍鹭顺利度过了繁殖地栖息、秋季迁徙和越冬阶段,但最终没能在春季返回繁殖地。这是我们首次观察到苍鹭利用山东省的湿地环境越冬,对于了解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鸟类的迁徙路线是非常有价值的。

为什么要给鸟带上追踪器
科学大院:在鸟类研究中,为什么要给鸟类装追踪器?研究鸟类的行动轨迹,对于研究物种生存状况和生态环境具有怎样的意义?
GPS 追踪设备是动物学研究中重要的实验仪器,对于研究野生动物的运动、繁殖等行为有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可以为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提供最基础的数据,这是其他研究方法难以做到的。而迁徙路线可以告诉我们鸟类在迁徙前期、中停地、越冬地都会利用哪些关键的栖息地,为栖息地后续针对性的保护进行数据支撑。

两只佩戴卫星跟踪器的大滨鹬的春季迁徙路径记录丨香港观鸟会
科学大院:鸟类的追踪器如何能够在鸟类长距离飞行中保持定位?
鸟类研究中的跟踪器通常就是一种小型化的太阳能充电 GPS 设备,主要通过光伏板吸收太阳能维持工作,接受卫星信号后获取位置坐标,再借助手机信号网络回传数据。

鸟类研究中的卫星追踪器丨受访者提供
科学大院:为鸟类装上追踪器,会对鸟类造成额外的负担、影响它的活动吗?
我们通常会把定位器的重量限制在鸟类体重的 3% 以内,这是国际上公认的标准,不会对鸟类的行为造成明显的影响。具体操作中我们会把定位器的重量控制到更小,让它对鸟类的影响最小化。
科学大院:除了追踪器,还有哪些方法能够研究鸟类的行动?
传统方法还可以给鸟类佩戴环标,包括脚环、颈环等,通过观察者了解鸟类迁徙经过哪些地区。但这种方法是被动的,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鸟类环志,不适合小规模的研究。

为鸟佩戴环标(环志)是鸟类学重要的研究方法 注:必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丨 Ornithology

从观鸟人到野生动物研究者
科学大院: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对 " 找鸟事件 " 的关注推动了公众对鸟类迁徙的理解,您如何看待科研与大众传播的结合?
我们的鸟类及野生动物研究很多都需要公众参与。大量鸟类和野生动物的观测数据都需要基于群众的观察,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只有通过科研人员与公众的合作才能完成。
科学大院:近年来兴起的观鸟热潮,对鸟类学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观鸟活动的兴起为鸟类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同时引导公众关注到鸟类保护工作。现在的观鸟爱好者会把大量的鸟类记录上传到一些公共平台上,例如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研究者从而能获取相关鸟类的分布数据,讨论相关的鸟类生态学问题。
我本人也是通过观鸟进入到野生动物研究这个领域的。我在清华大学博士后工作阶段开始观鸟,当时自然之友野鸟会(观鸟组)的老师每周都会带着大家在圆明园观鸟,只要一个简单的望远镜,就能看到花花绿绿的各种自然生活的鸟类。之后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就选择了前往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在海南师范大学开展鸟类学研究,主要关注我国唯一的热带大陆性岛屿的鸟类亚种演化机制研究。后来又来到了内蒙古继续研究,这里的环境完全相反,有国内最冷、最干旱的区域,野生动物也很多样,但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

一些网友关注的有趣问题
在小红书的评论中,网友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以下是梁老师的回答。
" 哪里可以接找鸟这种任务?有没有湖南境内任务能让我接一下的?"
我们一般都是通过认识的朋友或者当地的观鸟爱好者联系当地人,从而快速地找到鸟并回收设备。因为时间拖长了,落水的鸟可能沉到水里,死亡的鸟可能被捕食者吃掉或者拖动。一旦跟踪器的电量不足,就再也找不到了。而且很多地方是没有手机信号的,落入这些区域跟踪器的位置信息是回传不出来的。
" 鸟是活的抓不着咋办?鸟死了都臭了咋办?鸟的落点够不着咋办?"
如果鸟是健康的,我们不会去干预。一般去捡鸟时候,大概率是它已经死亡了。
鸟死后发臭是很常见的,夏季阳光直晒,3-5 天内鸟就变成尸骨了。即使鸟臭了,我们也会把跟踪器取回的(当然要戴个口罩)。
鸟的落点有些是很随机的,我们有时候需要坐快艇去湿地回收,或者在离岸边不远的地方,一只手拿着手机,踩水在湿地里找。虽然这样的工作很辛苦,但也让我们从动物的角度去研究它们栖息地的真实状况。

在湿地工作的场景丨受访者提供
" 怎么给猛禽戴追踪器?那嘴掏一下就是一个血窟窿 ......"
注意防护,猛禽除了要注意它的嘴,我们更先要控制它的爪子。我们有专门给鸟类佩戴的头罩,需要 2-3 个人配合佩戴。

鸟类学家为佩戴头罩的游隼抽取血液样本丨 Burke Museum
大部分鸟类的跟踪器类似我们背的书包,你可以理解给鸟类背了个小书包,书包不大不沉的话,对鸟类的行为影响很小。

一只佩戴追踪器的红脚隼丨 Raptor Research
平时路边遇到死鸟应该如何处理?
不要触碰,因为鸟类(特别是雁鸭类)可能携带有禽流感,会有概率传染给人。我们专业人员是佩戴口罩、在有防护情况进行操作的,处理鸟类尸体需要专门的指导。
" 这鸟平常是困起来养着研究?还是平常任它全世界飞(根据数据研究)只是死在国内才找?"
在鸟类跟踪实验中,鸟是完全自由活动的,其中很多会迁徙出国,包括我们研究的苍鹭会有部分个体飞到南亚的孟加拉国越冬。它们是飞行的专家,没有地区和国家的限制。我们也回收过死在越南的苍鹭身上的跟踪器,只是要比在国内困难一些。

结语
一只丢失信号的苍鹭,一次研究人员的紧急 " 找鸟 ",网友们在吃瓜的同时,实际上也在了解鸟类迁徙研究和生态保护的意义。
正如前文所说,许多鸟类研究都离不开公众的支持。无论是观鸟记录,还是协助设备回收,每个人的参与都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帮助。关注野生动物保护、共同守护生态环境,或许下一次 " 找鸟 " 任务中,你也有机会当一次科学家。
作者:梁斌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