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一年游”的极氪,还能讲出什么故事

极氪的一切,似乎都是雷厉风行的。
2024 年 5 月,成立仅三年的它成功登陆纽交所,创造了 " 中国新势力最快 IPO"。将将一年后的 2025 年 5 月,它又创造了最快的退市纪录—— 5 月 7 日,吉利汽车一纸公告宣布以 25.66 美元 / 股的价格私有化极氪。
极氪的退市并非孤立事件。仅最近半个月,它就披露了多个动作:5 月 4 日高管调整;5 月 7 日退市公告;5 月 9 日,渠道变革;5 月 15 日宣布第 10000 台极氪 007GT 下线交付 ……
透过这一系列动作,极氪正在极力调整。这场调整的方向是哪里?在外界的解读中,私有化退市,对它来说是一次以退为进,那么,极氪真的能借此重获新生吗?

掉队的必然
在美股一年游,极氪的小股东们赚没赚钱不知道,但事务所和中介们一定大赚特赚。不过这次私有化,吉利也给出了比较具有吸引力的方案:以 25.66 美元收购,小股东们可以选择收现金,或者换股吉利的股票。

△吉利汽车公告
按照这个价格,吉利需要为极氪私有化付出 22.4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62 亿元,而 2024 年底,吉利的现金流不过才 436 亿元。要是所有股东都选择现金,那么吉利就要掏出 37% 的现金流。
吉利为什么如此坚决地要私有化极氪?
" 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我们的拳头也要握得更紧 ",极氪汽车集团 CEO 安聪慧的这句话,是极氪退市的真相之一。2024 年,新能源汽车迎来了剧变,多年的 " 蔚小理 " 格局被打破,新势力接连突围,吉利一系列动作,都是为了应对这轮风雨。
去年,极氪按照自己的步调登陆纽交所时,其他的新势力们正发起突袭:小鹏汽车在进行研发、营销、组织架构的全面整合,一步步走出低谷;小米 SU7 开启交付,凭借生态和品牌之力势不可挡;跨界而来的华为也带来了震撼,问界 M9 单车型 11 个月大定破 19 万 ……
整个行业进入了生死竞速,独立作战的极氪明显不敌。
去年 3 月,2024 款极氪 001 上市,做了小幅优化但变动不大。仅五个月后,变动颇大的 2025 款极氪 001 和 2025 款极氪 007 上市,打了老用户一个措手不及,引发大规模维权与舆情。有车主到极氪总部拉横幅:" 极氪汽车,消费欺诈,辜负车主信任 "" 一年磨三剑 "。
新品发布节奏的混乱,彰显出极氪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打昏了头。在它左支右绌时,其他新势力们正在全速前进:去年 8 月,小米连续三个月交付量破万,预计提前完成全年十万台交付目标;零跑交付 30305 台,连创历史新高;理想交付新车 48122 辆,同比增长 37.8%。
忙于应对的极氪,只能拿出唯一的 " 王牌 " 极氪 001。结果忙中出错," 王牌 " 不仅效果甚微,还几乎被打废。今年以来,极氪 001 的销量暴跌,1-3 月分别交付 4359、3933、2976 辆,持续下滑。
在新的 " 王牌 " 还待成长出来前,极氪不可避免地掉了队:今年四月,极氪品牌交付量 13727 辆,同比下降 15%,环比下降 11%,是新势力中少有的出现负增长的品牌。

" 拿着全集团 70% 的资源,销量却只占集团的十分之一,别的部门缺资源,极氪有资源卖不出去车,合并就是把极氪的资源充分用起来,但凡极氪卖得好点儿就没这回事儿了 ",对于极氪被合并、被退市,有行业观察者如此评价道。
今年,按照计划极氪要完成 32 万台的销量目标,但到 4 月份仅完成了 17.22%。尽管在一季度财报沟通电话会议上,安聪慧回应说," 这是在我们公司管理层的整个预期和预测的范围之内 ",并预计从 5 月开始表现会有好转,但发展低迷的阴霾依然笼罩。
除了市场表现不及预期,极氪在资本市场也一直不温不火。
上市首日,收盘价 28.26 美元 / 股,涨幅达到 34.57%。此后一年间,它的股价最高到达过 33 美元,最低下探到 13 美元,私有化前刚经过一轮上涨,回归 28 美元上下,总市值在 70 亿美元左右。
当不温不火的极氪承担不了 " 先头兵 " 作用,私有化退市,整合更大的力量,把拳头握得更紧,成为了必然选择。

不那么完美的新故事
随着极氪退市,单打独斗的新势力故事讲不通,吉利试图以 " 一个吉利 " 讲述一个新故事。
随着新能源、智能化、高端化时代的到来,吉利汽车重拾曾经的多品牌策略,孵化了领克、极氪、几何、银河等品牌,各自为战,有时相互间还会竞争。去年 9 月,领克发布首款纯电轿车 Z10,与极氪 001 有着相似的外观、高度重叠的价格区间,相同的用户定位。
2024 年 9 月,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公布《台州宣言》,称吉利要从战略扩张转向战略聚焦和战略整合,全面梳理吉利各业务板块,推进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进一步明晰各品牌定位,理顺股权关系,减少利益冲突和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一个吉利 " 再度回归。自此,吉利开始做品牌整合,极氪与领克合并成科技集团,遵循 " 极氪向上,领克向宽 " 的原则对两个品牌进行区分:极氪专注 30 万以上市场,领克主攻 20 万区间。
这样的整合也是极氪退市私有化的大前提。
对于这个故事,吉利并不陌生。早在 2014 年,它就通过将帝豪、英伦和全球鹰三大子品牌整合回主品牌讲述过一回。那么,这个在燃油车时代讲述的故事,在新的时代依然奏效吗?
在极氪和吉利的讲述中,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减少内耗。根据测算,极氪与领克整合后,预计研发费用率降到 6%,物料成本降低 5-8%,生产线利用率提升 3-5%,销管费用率降到 8%,三四线城市渠道复用率超 60%。

根据 5 月 15 日极氪科技发布的 2025 年一季度财报,这个故事似乎正在如预期那样上演。数据显示,极氪科技净亏损收窄 60%,双品牌整车毛利率 16.5%,综合毛利率攀升至 19.1%,创历史最高。其中,极氪品牌的利润率更是攀升至 21.2%。
但目前来看,这个新故事也不那么完美。
一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待解决。比如渠道," 极氪售后有的地方一个省才几家,部分领克售后可以修极氪,但是有的又不行 ",有极氪车主吐槽道。
尽管 5 月以来,极氪的调整动作加快,宣布引入代理制模式,加快渠道扩张,安聪慧也表示将和领克合作加快渠道下沉,但随着渠道的整合,新的问题随之出现。" 你买个保时捷,让你跟一堆大众挤着修车保养,你愿意吗?" 上述车主表达了担忧。
另一方面," 一个吉利 " 显然不会是这个故事的终点,可预见的,在合并完成后,等待极氪的将是另一个新势力故事。有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整合结束,极氪很可能与领克、银河整合成为吉利的新能源集团,不排除再度谋求上市的可能性。
5 月 7 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的当天,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支持优质中概股回归内地和香港市场。
只是在这个新故事,以及可能的新新故事中,极氪都不再是唯一的宠儿。

结语
新势力品牌的竞争进入白热化,扎根细分市场的爆款车型,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用户服务,以及锱铢必较的成本控制能力,正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在这场宏大的变革中,逐渐掉队的极氪,试图重回吉利怀抱,为自己在市场上找到新的定位,新的故事。
这个新故事,有关 " 向上 ",有关出海,有关成本领先。只是在 " 向上 " 的同时,这个新故事还存在另一面,有关被放弃的市场(20-30 万元),被压缩的运营空间,以及更难的登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