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科技敲钟,江苏IPO正在大爆发
投资界消息,今日(5 月 16 日),江苏汉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 汉邦科技 ")正式登陆科创板,首发价格 22.77 元 / 股,开盘大涨 115%,市值超 43 亿元。
同时鸣锣的还有泽润新能,开盘涨超 98%,市值约 42 亿元。创始人陈泽鹏是广东惠州人,2017 年来到江苏常州创业,八年后收获了人生第一个 IPO。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来自江苏。
今年,江苏 A 股上市公司数量正式突破 700 家,一支江苏军团蔚然成林。某种程度上,IPO 数量就是一张新兴产业晴雨表,折射出一场产业升级之战。
江苏淮安,诞生一个 IPO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汉邦科技的故事,要从 30 多年前说起。
1993 年,24 岁的张大兵所在单位与南开大学及世界卫生组织天津合作中心合作研发新产品,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进口色谱试剂。看到色谱技术大多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他萌发了创业想法。1998 年,汉邦科技在江苏淮安成立。
什么是色谱?听起来陌生,却是生物制药的 " 命门 "。1906 年,俄国化学家茨维特研究植物色素分离时提出色谱法——将植物叶子萃取物,缓缓倒入装碳酸钙颗粒的玻璃柱内,再加入石油醚使其自由流下,结果就会得到不同颜色的谱带。
简单来说,色谱设备就像个 " 分子分拣机 ",把混在一起的分子杂质自动分开。从屠呦呦分离青蒿素到疫苗、胰岛素,再到石油化工、食品原料等,都需要通过色谱技术从复杂混合物中精准 " 筛选 " 有效成分。
当时,随着中国医药市场快速增长和制药企业大规模 GMP 改造的进行,中国制药装备行业迎来快速发展。然而,国内药物研发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色谱 / 层析等核心设备长期依赖进口,设备采购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

原料药分离纯化示意
转折出现在 2005 年,汉邦科技研制出 DAC150 动态轴向压缩柱,在色谱行业成功站住脚跟。招股书显示,汉邦科技通过持续研发突破了色谱线性放大等分离纯化技术难题,实现了样品从克级、十克级、百克级到千克级的分离纯化线性放大,广泛应用于抗体、重组蛋白、疫苗、胰岛素、多肽、造影剂、抗生素等研发生产,打破国外相关技术和产品的长期垄断。
迄今,公司已形成覆盖大分子药物和小分子药物,从实验室、中试生产至工业生产的分离纯化系统及色谱分离介质的业务矩阵,产品销往超过 2000 家国内外客户。根据沙利文数据,2023 年度,汉邦科技凭借在生产级液相色谱分离设备市场的快速增长排名第二,市场份额约 12.7%,国产品牌中名列前茅。而美国企业安捷伦、沃特世、赛默飞分别排名第一、第三、第四,换言之汉邦科技打破了外企前三名的垄断。
创业 27 年,汉邦科技终于走上了 IPO 敲钟舞台。
VC/PE 云集,他们都投了
招股书显示,营收方面,2022 年至 2024 年度,汉邦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 4.8 亿元、6.1 亿元和 6.9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855.96 万元、5149.75 万元、7933.82 万元。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 19.75%。
就 2024 年业绩增长原因,汉邦科技表示主要系 GLP-1 及其类似物带动的生产级小分子药物分离纯化装备收入规模增长,以及公司境外业务拓展实现的收益。
具体业务来看,大分子药物分离纯化设备、小分子药物分离纯化设备两大产品线收入占比超过 90%,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汉邦科技境外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2941.81 万元、8780.44 万元及 17870.22 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 6.11%、14.20% 及 25.88%,呈现逐年快速增长态势。目前产品已经走出国门,进入了欧洲、印度、韩国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境外医药市场。
除了深度覆盖的医药产业链外,汉邦科技已进入石油化工、稀土冶炼、保健品原料、高分子材料、农药、食品原料、天然产物等各类工业级、实验室级应用领域的客户供应链。
每一个 IPO 几乎都离不开风投力量,汉邦科技亦是如此。
虽然鲜少公开披露融资信息,但据天眼查显示,汉邦科技至少获得 8 轮融资,背后云集浙商创投、清科创投、药明康德、君联资本、红杉中国、弘晖基金、朗玛峰创投、国寿大健康基金、国发创投等创投机构。
印象深刻的是 2022 年,汉邦科技宣布完成超 3 亿元 C 轮融资,由国寿股权领投,华大共赢、苏州国发创投参与。
到 2023 年,公司对应的投后估值达到 36 亿元。IPO 前,实控人张大兵合计持有公司 38.58% 股份;倪正东及其清科致盛、清科共创合计持股汉邦科技 11% 股份;药明康德新药持股比例为 8.05%;同为君联资本旗下的君联和业和君联欣康合计持股 5.85%;红杉瀚辰持股比例为 3.34%。

至此,外界再次见证一个 VC/PE 接力扶持科技企业成长的案例。
江苏 IPO 大爆发
同样在今天,江苏还诞生另一个 IPO。
来自江苏常州,泽润新能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创始人陈泽鹏是广东惠州人,2017 年来到江苏常州,创办泽润新能前身。公司专注于新能源领域,主要产品是智能光伏接线盒,股东方列表中出现了 TCL、合肥阳光、华能投资等机构和产业方。
至此,江苏一周连揽三个 IPO。本周二(5 月 13 日)天工股份在北交所上市,当天股价涨幅一度达到 498.98%,首日收盘总市值达到 130 亿元。放眼望去,有着 " 苏大强 " 之称的江苏,正在 IPO 路上一骑绝尘。
就在上个月," 玻璃大王 " 曹德旺的妹妹曹芳创立的正力新能在港上市。从福耀玻璃退休后,曹芳联合老同事陈继程创业,杀入动力电池赛道。2019 年在江苏常熟正式重组成立正力新能,如今市值超 200 亿港元。
4 月 11 日,随着泰禾股份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江苏迎来里程碑时刻——全省 A 股上市公司总数突破 700 家,占全国总数的近八分之一,稳居全国前列。
不止于此,这份江苏 2025 年 IPO 名单中还有赛分科技、众捷汽车、常友科技、映恩生物等,恒瑞医药、泽景电子、果下科技、瑞博生物、普爱医疗等也相继踏上 IPO 旅途。上个月,6 家获证监会同意注册的企业均来自江苏。
回顾 2024 年,江苏省上市企业共有 29 家,数量上仅次于广东省,其中 A 股有 16 家。
"IPO 第一军团 " 何以炼成?
细数万亿之城,江苏最多。了解江苏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一堆 " 全国第一 " ——五个万亿城市: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和常州,是全国万亿城市最多的省份;
还有全国最多的 5G 工厂、全球 " 灯塔工厂 "、科创板上市公司、国家级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 4 年全国第一;新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4 个,累计 14 个,总数全国第一;
……
早在 2023 年,江苏省就提出构建 "51010"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系,包括 5 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 个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 个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集群。此后,江苏省又提出 " 聚焦 1650 产业体系建设 ",重点打造 16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50 条重点产业链。
经济大省的行动力不容小觑。2024 年,总规模达 500 亿元的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正式启动,投向 "51010"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650" 产业体系,助力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江苏不是没有过焦虑,与广东的 " 经济第一省 " 暗暗较量持续多年。开年 DeepSeek 的爆火让杭州成为焦点,毗邻的江苏辗转反侧,当地官媒接连发文 " 四问 " 南京为何诞生不出 " 六小龙 ",掀起一场省市反省潮。
人随产业走,产伴城市兴。今年以来,苏州、无锡等地向顶尖 AI 人才抛出橄榄枝。尤其是苏州率先发布《苏州市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优先支持 40 周岁以下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无锡同样不遗余力,对顶尖人才 " 顶格支持 ",给予最高 1 亿元项目资助。
新一轮抢人大战背后的核心逻辑是,面对竞争和挑战,只有加快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方能占领先机。
长江之畔,创新浪潮奔涌不息。跨过 700 家上市公司里程碑后,江苏正在迈向下一段旅程。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王露,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05/549749.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