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病老人被要求本人到银行取钱时死亡,意外中的“过失与责任”如何界定?|封面评论
□蒋璟璟
5月14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自己的姑妈因重病缠身,让女儿持证件前往中国农业银行田心支行取款看病,但被银行要求必须“本人前来办理”。之后家人将老人抬至银行办理业务,在办理取款业务过程中,老人去世。对此,湖南株洲市石峰区政府工作人员表示,经法警确认老人是突发疾病死亡,目前已经上报市里进行处理。株洲市公安局石峰分局的工作人员则表示,目前正在处理。(澎湃新闻)
“病重老人被要求亲自取钱,在银行去世”,此事的大体事实,基本得到了确认。只不过,其具体过程细节和某些关键性信息,仍存在着一定的缺失。随着后续进一步调查结论的公布,此事完整的来龙去脉,料将很快得到厘清。当下来说,涉事银行已被推至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关于这起悲剧,法警给出的判断是“突发疾病死亡”。但在舆论场内,已然有将此事进行“因果判定”的声音。这种归因逻辑未必严谨,却合乎某些朴素的情感直觉。
银行对储户存款负有审慎看护的义务,其履行义务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为,全业务流程的各种合规设计。比如说,对于存单存款提取,要求必须本人,要有人脸识别、录音录像、签字确认等动作。至于说“他人代取”,种种限制则更为严格——这种种安排很必要,甚至略显繁琐。于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合理的“安全冗余”;而对于某些客户来说,可能就觉得是“机械僵化”了。而在最近的这起事件中,银行所谓的“机械僵化”,被不少人指责,“对悲剧负有责任”。
毫无疑问,基于情理角度以及“客户至上”的原则,银行理应为行动不便的客户提供上门服务。事实上,类似的机制是存在的,其也属于银行标准化服务中的一环,“机械僵化”其实并不排斥“弹性与灵活”。在此事中,银行的这一机制为什么没有启动,这是必须追问和复盘的。是家属没有就“情况严重程度”陈述到位、没有强烈坚持寻求特殊帮助,还是银行柜员真就是铁石心肠、不近人情、不为所动?又或者是,“上门服务”“绿色通道”,只是停留纸面,触之不及?
意外悲剧中,有没有“客观过失”“责任事故”的成分在,这是关于此事的后续调查和详细通报中,必须弄清的。与之相关的事实还原,必须详尽再详尽、必须还原到每一个片段、每一句对话,这首先关乎着后续可能发生的民事诉讼的举证、质证与裁决走向,更关乎着对银行业务流程、服务模式的再检视、再优化。多些利他少些利己,纾困性质的“特事特办”如何转化为“应办尽办”“速办速结”,这不仅是一个意识问题,还是需要资源支撑、日常培训来达致的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