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帝国的AI战争:谷歌的焦虑时刻
文 | 吴怼怼
曾几何时," 谷歌一下 " 几乎成为搜索互联网的代名词,这家诞生于一间车库的公司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信息连接帝国。
然而,当生成式 AI 如闪电般划破科技天空,谷歌这艘航母级别的巨舰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颠覆性浪潮。
帝国的动摇:谷歌的焦虑时刻
2025 年的春天,硅谷弥漫着不安与躁动。# 谷歌 的股价走势正在动摇投资者对这个帝国的信心—— 2 月初 GOOGL 曾短暂触及 206 美元的历史高点,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但随后如自由落体般下滑,到 4 月初已跌至 145 美元附近。
即使在最新的一季度财报后有所反弹,Alphabet 的股价仍比年初下跌近 20%,表现远逊于竞争对手微软和 Meta。
他们交出了 12% 的营收增长和超 40% 的净利润增幅,换来的却是投资者的持续担忧。
数字背后的故事远比冰冷的数据更具启示意义谷歌依然是互联网的收费站—— 2025 年第一季度,其广告收入 668.9 亿美元,占总营收的 74%;#YouTube 广告收入同比增长 10.3% 达 89.3 亿美元;云业务增长 28% 至 122.6 亿美元。

利润率上升、现金充裕、营收增长——表面上看,这是一家运转完美的公司。
然而,市场正在定价的并非当下,而是未来。
#ChatGPT 不只是一个新产品,它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范式。
当人们不再需要浏览十个网页链接就能得到精准答案,谷歌价值数千亿美元的广告模式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数据已经开始显示这种范式转移的迹象。
据 StatCounter 统计,谷歌搜索的全球市场份额在最近两个季度首次降至 90% 以下(约 89%),显示出轻微下滑迹象。
这意味着 Bing 等竞品和第三方聊天机器人,尤其是 Chatgpt,正在分走部分搜索流量。
2025 年第一季度付费点击量同比仅增长 2%,创历史新低。这可能一方面与全球宏观经济放缓有关,但另一方面正是 AI 直接回答导致用户无需点击广告即获得信息。
这被视为谷歌搜索广告面临的新挑战,也暗示生成式 AI 正在削弱谷歌赖以盈利的 " 点击广告 " 模式。
巨人的反击:当搜索遇上 AI
谷歌并非不知道变革的必然,毕竟 AI 浪潮本身,谷歌一直是发起和引领者。只不过,搜索巨人有它的创新者的窘境。
事实上,谷歌在 AI 领域的投入早在十年前就已开始,但在产品落地上的谨慎与保守,让这家曾经的创新领导者在 ChatGPT 掀起的浪潮中仍有些措手不及。
面对生存威胁,谷歌迅速调整战略。
从 2023 年开始谷歌就宣布了名为「搜索生成体验」(SGE)的计划,在搜索结果页面顶部为用户提供 AI 生成的摘要答案,即所谓 "AI 综述 "(AI Overviews)。截至 2025 年初,这些 AI 综述功能每月已吸引 15 亿 用户使用。
谷歌推出独立的对话式 AI 产品 Bard,后升级为使用 #Gemini 模型的更强大版本;同时加大在云计算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

生成式 AI 的大热同时引发了云计算领域的新一轮竞赛。大量 AI 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要强大的算力和基础设施,这成为各大云服务提供商争夺的新市场。OpenAI 背后依托的是微软 Azure 云,ChatGPT 的爆火等于在为 Azure 拉动计算需求,这帮助微软云吸引了众多对 AI 有需求的企业客户。
类似地,亚马逊 AWS 也推出了自己的生成式 AI 平台(如 Bedrock 等),并在与多家 AI 初创公司合作,将模型部署在 AWS 上。这些都直接与谷歌云(GCP)的 AI 业务形成竞争。
特别是,微软在拥有 OpenAI 这一明星合作伙伴后,Azure 在 AI 领域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提升,使部分客户转投 Azure 以使用 OpenAI 的模型和服务。这对近年快速增长的谷歌云形成了一定压力。
此外,开源 AI 模型的兴起(例如 Meta 发布的 LLaMA 模型)使开发者可以在任何云上自行运行强大的模型,也可能削弱某一家云平台的独占优势。
谷歌深知 AI 浪潮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因而在云计算业务上投入重兵。2025 年资本开支计划高达 750 亿美元,主要用于扩充服务器、数据中心和网络设备,以提高云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
谷歌云业务的快速增长也成为公司转型的亮点。云部门营收同比增长 28%,更引人注目的是利润率从不足 10% 跃升至约 18%。在 AI 驱动的数字化浪潮中,云计算正成为谷歌摆脱广告依赖的重要支柱。
与此同时,谷歌云大力丰富其 AI 产品矩阵。
2025 年一季度,谷歌进一步升级推出 Gemini 2.5 模型,并将其融入谷歌云的 AI 产品线中。开发者和企业客户现在可以通过 Google Cloud 的 Vertex AI 平台访问谷歌的各种预训练模型(包括文本、图像和视频生成模型,如 Imagen 2、Phenaki 等)以及调优工具。

谷歌报告称,其七大核心产品(Gmail、Docs、搜索等)均已嵌入 AI 功能,全球已有超过 20 亿 用户在使用谷歌的 AI 驱动产品;开发者生态方面,也有数百万开发者通过谷歌的 AI 平台获取模型服务并进行二次开发。
谷歌的反应可能看似缓慢,但实际上非常全面,他们不只是在开发产品对抗 ChatGPT,而是在重新思考整个商业模式如何在 AI 时代继续繁荣。
三足鼎立:科技巨头的 AI 棋局
在硅谷的咖啡厅里,人们谈论最多的是这场由谷歌、微软 /OpenAI 联盟和 Meta 三方主导的 AI 霸权之争。这不仅关乎技术领先,更关乎未来互联网的控制权。
当然,马斯克的 AI 也不容小觑。
微软 CEO 萨蒂亚 · 纳德拉的战略堪称精妙——通过投资 OpenAI 获取前沿 AI 能力,迅速将 GPT 技术整合进 Office 和必应搜索,在不影响现有业务的情况下拥抱变革,比如推出 Bing Chat 将 GPT 整合进搜索,引入 GitHub Copilot 帮助程序员自动补全代码,以及发布 Microsoft 365 Copilot 将 AI 嵌入 Office 全家桶(Word、Excel、Outlook 等)充当办公助手。
微软没有搜索广告帝国需要保护,因此能够更无所顾忌地推动变革,这是典型的颠覆者优势。
谷歌和 OpenAI 均属于全球顶尖的 AI 研发力量。谷歌拥有 DeepMind 和 Google Research 两大 AI 研究团队,曾多次引领学界(如发表 Transformer 架构论文等)。
OpenAI 则以 GPT 系列模型震惊世界,展现了训练超大规模模型的实力。相比之下,微软自身的 AI 研究实力虽不及谷歌和 OpenAI,但通过对 OpenAI 的数十亿美元投资紧密绑定了后者技术,因此可以视作微软 +OpenAI 联盟与谷歌竞争。
此外谷歌自主研发的 TPU 芯片为大模型训练提供了硬件优势,而 OpenAI 主要依赖英伟达 GPU 和微软 Azure 的算力支持。
尽管 Copilot 为 Office 带来革命性功能,有望巩固微软在企业办公市场的主导地位。

而谷歌则在 Google Workspace(文档、表格、Gmail 等)中推出类似的 AI 助手 Duet AI,在搜索推出 SGE,在安卓手机整合助手,但在用户认知和整合程度上相对微软还有差距。
不过谷歌拥有 Android/Chrome 等更广泛的 C 端生态分发渠道,其 AI 功能可以无处不在地触达用户,这一点是微软所不具备的(微软主要依赖 Windows 和 Office 软件场景)。
与此同时,Meta 则走出了不同寻常的开源路线。扎克伯格押注 LLaMA 模型,2023 年,Meta 研发的 LLaMA 大型语言模型在学术界引发关注,并意外泄露权重到网上,随后 Meta 顺势发布了商用许可的 LLaMA2 模型。Meta 的开源举措让全球研究者和开发者能够免费使用和改进其模型,催生了大量创新应用。
开源进展比任何人想象的都快,DeepSeek 就是一个例证。目前为止,谁都没有护城河,OpenAI 也没有。
#Meta 在社交和内容领域深耕,其 AI 主要用于推荐算法、内容审核和 AR/VR 等。例如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内容推荐高度依赖 AI 个性化,TikTok 的崛起也迫使 Meta 大力优化 AI 推荐。Meta 宣称目前已有约 10 亿用户 在其各种产品中接触并使用了 AI 功能(如 Reels 视频推荐、AI 滤镜、翻译等)。
面对微软和 Meta 两方夹击,谷歌的反应还是从谷歌本身出发:一方面坚持自主研发顶级模型如 Gemini;另一方面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和云平台;同时将 AI 能力融入从搜索到 YouTube、从安卓系统到办公工具的所有产品线。
谷歌与微软 /OpenAI 和 Meta 的三方竞争,可以理解为封闭生态巨头 vs 创新新秀 vs 社交平台 AI 化的博弈。

谷歌凭借数据、人才、算法和基础设施的综合实力,本来在 AI 基础研究和应用上占据领先身位。但微软 +OpenAI 通过强强联合,利用开源社区成果和敏捷产品迭代,逼迫谷歌加速创新,不再躺在护城河上高枕无忧。Meta 则另辟蹊径,以开源和社交两手棋搅动局面,给行业提供了不同的发展路线。
所以,这不仅是技术竞争,更是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的全面较量。微软擅长企业服务,Meta 掌握社交数据,谷歌则横跨消费者和企业两端,各有千秋。
谷歌需要重建护城河
长期以来,谷歌引以为傲的是其技术卓越性,而非速度和灵活性。ChatGPT 的成功迫使这家互联网巨人反思自身:是什么让一家规模小得多的竞争对手能够在产品创新上超越自己?
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和组织问题。
当你构建了世界上最赚钱的广告业务后,保护它成为本能,而创新往往意味着自我颠覆。
谷歌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策略。从搜索到云计算,从 YouTube 到 Android,AI 不再是点缀,而是核心。
即使 AI 搜索可能在短期内减少广告点击,但长期而言,它可能创造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因为用户行为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尽管陷入一定的困境,在这场科技史上最激烈的竞争中,谷歌仍拥有旁人难以企及的优势。
首先是数据的深度和广度。每天,数十亿次搜索查询、数百亿次 YouTube 视频观看、无数地图导航和 Android 设备使用产生的海量数据,构成了谷歌训练 AI 模型的独特资源。

数据是 AI 的新石油,而谷歌坐拥最大的油田。
其次是分发渠道的垄断性。全球超过 70% 的智能手机运行 Android 系统,Chrome 浏览器占据 65% 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谷歌可以在数十亿设备上直接部署其 AI 能力。相比之下,即使是强大如 OpenAI,也需要通过微软或第三方应用才能触达终端用户。
最后是财务实力的碾压性。谷歌账上坐拥超过 900 亿美元现金,每年产生约 750 亿美元自由现金流,这使其能够同时投资多条技术路线,承受失败,并在需要时迅速收购创新性初创公司。
对谷歌而言,这是一场必须胜利的战争,搜索不只是他们的业务,而是身份认同的核心。失去搜索主导权意味着失去互联网的入口控制权。
帝国的下半场,未来已来
当历史回顾 2020 年代中期,这或许会被视为互联网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从信息检索到智能理解,从被动搜索到主动对话。对谷歌而言,这既是最大的危机,也是最大的机遇。
谷歌短时间内不会被替代,但会被重新定义,就像 IBM 从硬件转向服务,微软从 Windows 转向云计算,伟大公司的标志不是永远主导一个领域,而是有能力在范式转移中重塑自己。
谷歌最新的财务数据显示,这种转型已经开始。
华尔街对谷歌的谨慎定价(P/E 仅为 17 左右,远低于微软的 26)或许反映了对其未来的不确定性,但也为长线投资者提供了思考空间:一家控制着互联网入口、拥有海量数据、技术实力超群且财务稳健的公司,其价值是否被市场低估?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这场科技巨头之间的 AI 之战意味着更智能、更个性化的数字体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则是关于信息权力再分配的深刻变革。
在数字文明的下一章中,谷歌必须努力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从信息的索引者到知识的解释者,从广告的中介者到 AI 时代的基础设施提供者。
当搜索框让位于对话框,当链接让位于 AI 答案,互联网的下一个黄金时代正在开启。而谷歌这个搜索帝国,需要在前所未有的自我革命中,寻找新的统治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