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人类最后一块“基因拼图”

刘耀文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34个国内外科研团队,历时10年完成的“东南亚人群基因组计划”一期研究,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这一研究揭开了东南亚人群的遗传演化之谜,填上了全球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最后一块拼图”。那么,东南亚人群的遗传多样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主导的这项研究有何新发现?通过基因研究人类起源,科学家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东南亚人群基因组研究曾缺失

提到东南亚,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一方面东南亚各国是中国的邻居,彼此交流密切;另一方面,东南亚国家众多、民族构成复杂,中国乃至世界对它的深入认知都是有限的。

以基因研究为例,目前全世界已检测67万余人的全基因组(对个体整个基因组进行检测),其中东南亚只占据了1.57%。而按照人口比例,东南亚有6.8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约8%。不仅如此,东南亚还是全世界主要的土著居民居住地,全世界共有4.7亿土著居民,东南亚就有1.5亿人。

一个现实情况是,世界上关于东南亚基因组的研究很少,这与东南亚在人类遗传多样性上的地位是不匹配的。按照分子人类学发现的智人迁徙理论,早期智人沿着海岸线进行迁徙,东南亚就是现代智人进入东亚的前一站,再加上其地处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岛屿的交汇地带,不仅有土著居民,还不断有族群融合的过程,因此东南亚人群的遗传多样性呈自然上升趋势。

如今,东南亚拥有30多个族群、五大语系(如南亚语系、南岛语系、汉藏语系等)。但这样一片遗传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其人群基因组检测极少,因此成了全球人类基因组研究缺失的“最后一块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