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停啦!多晶硅OPEC已就位!用700亿大基金出清过剩产能?

文 | 赶碳号科技

沉默啊沉默,不是在沉默中灭亡,就是在沉默中爆发。

昨夜今晨,光伏传来一则久违的重磅消息。多晶硅去产能,现在有一种全新的解题思路:由 6 个硅料老玩家(通威、协鑫、大全、新特、亚硅、东方希望)组团成立基金,并购、整合其余硅料产能,并以这种方式完成硅料产能出清。

多家硅料企业负责人向赶碳号证实,此事属实,绝非谣传。一个细节是,就在昨天,6 家硅料企业集聚成都秘密商议此事。

据了解,此次 6 家企业中均是公司老板或关键人物亲自出席。目前该方案的具体细节仍在磋商之中,预计很快就会形成方案,上报相关部门。

据赶碳号了解,6 家硅料企业将牵头成立 700 亿元规模的大基金,并购整合 6 家之外的硅料产能。该计划若得以顺利实施,6 家企业将连同光伏行业协会,针对硅料采取 " 限产限价 " 举措,以助力硅料价格尽快回归到合理水平。

01

传闻,属实!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投产的多晶硅产能在 300 万吨左右。彭博新能源财经预计,2025 年硅料市场需求在 177 万吨左右,2024 年多晶硅市场需求量约为 156 万吨。多晶硅产能严重过剩,多晶硅价格已经连续一年多跌破现金本。

所有硅料企业已经无法忍耐持续的亏损。据赶碳号了解,现在仍然在保持运行的硅料企业,除了上述 6 家老企业外,还包括晶诺(去年大规模检修升级后重启)、丽豪(目前开工率在 50-60% 左右);像宝丰能源、合盛硅业等企业,属于开过又停下来、时断时续的。其他企业则基本上都已停产 " 检修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判断,硅料在产企业数量或将在今年 2 季度缩减至 10 家左右。

我国主要多晶硅企业(不含大全能源);来源:安泰科

实话说,对于多数硅料企业来说,用这种方式体面地退出市场,远比破产清算要好多了。不过,这件事情操作起来难度并不小,能否顺利推行、完成硅料产能出清,进而还光伏以一片和平,尚存较大不确定性。

赶碳号针对来自机构、券商的相关传闻汇总如下:

针对上述这些信息要素不全的只言片语,赶碳号向多家硅料企业求证,均得到证实。其中,一家头部企业主要负责给赶碳号发了两个字," 属实 "!

02

700 亿大基金,钱从哪里来?

300 多万吨的产能,160 万多吨的市场需求,这就意味着整个多晶硅市场中有一半的产能是完全多余的。

因此,传言中提到的协会将规定 "50% 的开工率 ",是可以测算出来的合理数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多晶硅供需平衡,把多晶硅的价格拉回到合理区间,从而带动光伏产业重回健康发展轨道。

针对上述计划,大全能源相关负责人向赶碳号表示:" 过剩产能收并购的方案,之前就有人提过。对于行业过剩产能的整合,大全能源是完全支持的,但公司肯定不会带着,先要观望一段时间,看看头部企业如何行动。"

不过,也有知情者透露,虽然现在参与讨论的企业一共是这 6 个老玩家,但真正到最后,可能只有两三家企业来参与张罗这事。

这个计划听上去虽然有些大胆,但令人耳目一新。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就是现在的头部硅料企业(除大全能源以外),可能根本就没有钱来完成这样一个宏大的并购整合计划。

6 家头部硅料企业中有 4 家是上市公司。去年,所有硅料企业均发生了严重亏损。今年一季度,两大龙头企业,拥有 90 万吨产能的通威股份资产负债率为 72.25%,拥有 48 万吨产能的协鑫科技资产负债率则为 43.51%。

硅料龙一、龙二资金也不宽裕,也在积极融资。今年 3 月,通威股份子公司四川永祥股份启动战略增资计划,通过增资扩股引入不超过 100 亿元战略投资;协鑫科技也在计划发行 5 亿美元的可转债。

粗略计算,此前每万吨硅料产能的投资成本约在 8 亿元左右,目前也要在 6 个亿。若是收购 100 万吨的硅料产能,大约对应 600-800 亿元。

莫说现在这 6 家企业没有这么多现金,即便有,恐怕也很难下定决心拿出这么多钱来并购本已过剩的硅料产能。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对此方案表达了反对意见。他分析: " 现在企业现在都没钱还,肯定要留一点钱来维持企业的现金流和运营。现在各家企业都在急于保命,谁还会浪费宝贵的资金来收购产能呢?就算能收过来,这些也是停在一边,浪费着。"

吕锦标说得一点没错。对过剩产能并购整合,就是为了让一部分落后产能闲置,放在一边生锈报废掉,再也开不起来。参与此事的某头部硅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赶碳号透露:他们 " 有计划成立一只 700 亿规模的基金,来完成收并购。"

这位知情者表示,具体资金筹措渠道还在进一步讨论之中,而他所在的企业建议,成立分级基金,由头部硅料企业持有劣后部分的份额(每家企业拿出 20 至 30 亿元,类似 GP),参与出资的金融机构(类似 LP)则持有优先级份额,然后由这只大基金统一去收购市场中其余的硅料产能。所谓劣后,就是这个并购整合方案,企业 " 先亏先担 ",未来项目在退出时金融机构先退出,6 企业殿后,承担更大风险。当然,从理论上劣后的杠杆高,收益也更高。

当然,这个看似大胆的方案还需要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批准,特别是也需要得到相关金融机构的支持。

该负责人表示:" 收购完成之后,并不是管理运营这些产能,而是关停。"

另外,并不是并购过来的产能就报废掉,6 家企业自己的产能就继续开。因为 6 家企业手中也有不少旧产能需要淘汰,到时会整合分配,将总盘子之中的落后产能关停掉,比例大约是 50%。

03

愿不愿意被收购:关键在于价格和交易方式

吕锦标认为," 能不能收得来上,也是个问题。估计润阳是同意的;如果价格合适,弘元也是愿意卖掉的。但是估计企业会漫天要价。"

已经抱上悦达大腿的润阳,背后的盐城国资肯定希望早点脱离苦海。至于弘元绿能,现在已命悬一线,资金链很紧,肯定是愿意卖的。

在潜在被投对象中,有一家经营得还不错的硅料新玩家,目前仍保持 50-60% 的开工率,现金成本保持在 3 万元 / 吨。该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赶碳号表示:针对多晶硅现状和未来趋势,包括他们在内,所有企业硅料其实都愿意被并购。他们企业有过多轮融资,投资人成本并不低,因此价格就成了最关键的一点。另外,头部几家现在日子也不好过,可能未必采取现金收购的方式,也许会以现金 + 换股的方式,这样更具操作性。

某头部工业硅企业、多晶硅新玩家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个人角度对这个计划有些怀疑。比如,怎么来定价,是现金收购还是换股,如果换股那么未来如何决策,关停哪些产能,标准是什么?

另外,由于该企业硅料产能模块大,设备新,假如未来多晶硅价格能反弹到 5 万 -6 万 / 吨," 我们企业生产的话也能赚钱,会有合理利润,并不一定非要被收购 "。

总之,赶碳号发现,现在硅料价格远低于现金成本,多数企业有意愿意脱手现有产能,这相当于丢掉沉重的包袱,但最终能否达成,关键就在于价格。这种交易,价格应该不会太高,至少不会超过该产能原始投资。

第一,因为这些多晶硅资产目前很难产生利润,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都是亏损的资产包袱;即使被并收购之后,也会闲置较长时间,或者直接就报废掉。但现在被并购,总要好过拖到最后被破产清算。

第二,多晶硅产能投资成本也在下降,这导致硅料产能的重置成本大幅走低。

此前,每万吨硅料的产能设备投资成本在 8 亿至 9 亿元。在 2024 年年报中,通威股份提到 " 新能源板块,通威高纯晶硅单万吨投资成本已降至 5 亿元。" 这比原来下降了近一半。两家硅料新玩家的董秘向赶碳号确认,目前投建一万吨多晶硅产能,加上土建成本,总共不会超过 6 个亿。

另外,像宝丰能源等企业的多晶硅产能,党彦宝是宁夏第一煤老板,就像特变电工的张新是新疆第一煤老板一样,宝丰自己搞煤化工也很赚钱,本身也不差钱,即使价钱出到位,也未必就同意被收并购。

04

硅料价格,回归到多少才算合理?

由头部企业成立大基金,并购同行硅料产能,是一种全新的硅料出清思路。现在很多细节,都没有定论。除了大基金的钱怎么来之外,还要有一些细节需要明确:

吕锦标认为," 行业如果真要下决心改变局面,大家停产一两个月,把库存去掉就行。" 当然,他说的一刀切方案固然有效,但是涉及多家企业的约百亿元的经济利益,根本不具有操作可能性。另外,这可能也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案。

某硅料企业负责人告诉赶碳号:" 要是全力推动此事,头部企业肯定是要拿出来态度的。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头部硅料企业并没有趁着丰水期来临,加大开工率,甚至还在降低出货量。现在,行业对企业控产能的要求是出货量、销售量,并不完全是开工率指标。出货量的要求,就是考虑了某些大企业的库存影响。"

那么,硅料价格回归到什么区间才算合理呢?可以参考一些数据,来辅助我们判断。

(1)传言称:前 6 家的共识,是要把硅料价格反弹到 4.5-5 万 / 吨。

(2)5 月 7 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周报数据显示:其它品种没有报价及成交,n 型颗粒硅成交价格区间为 3.50-3.70 万元 / 吨,成交均价为 3.60 万元 / 吨。

周报称:" 多晶硅预期采购价格一降再降,亏损已达到绝大多数多晶硅企业无法接受的程度,因此多晶硅企业不愿让价成交。"

(3)成本方面:通威股份年报披露,目前内蒙基地生产现金成本已降至 2.7 万 / 吨以内;协鑫科技年报披露,其 2024 年四季度的现金成本为 28.17 元 / 公斤;大全能源年报披露,去年四季度现金成本降至 35.19 元 / 公斤;新特能源和前面 3 家有些差距。公司披露,今年一季度,公司现金成本为 3.8 万元 / 吨。青海丽豪的电价高于内蒙,但目前的现金成本也能控制在 3 万元 / 吨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头部企业,是成本控制好的企业,这是他们能拿得出来的最好数据,未必能代表他们全年、整个公司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所以,硅料企业若是能实现盈利,不亏钱,硅料价格至少要在 4.5 万 / 吨。

不过,也有硅料企业相关人员认为,如果从 700 亿大基金的资金成本角度倒推,若是保证大基金优先级份额在两三年后退出,硅料的价格要维持在 6 万 / 吨才行。

或许正是受此影响,多晶硅期货连涨四天。

在多晶硅期货上市前,包括赶碳号在内,行业中就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但是这个小品种还是于去年 12 月 26 日在广州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

事实证明,多晶硅期货没有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更没有助推多晶硅现货价格稳定,就像工业硅期货一样,推出以后价格一路走低。不过,多晶硅期货的投机性倒是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最近,多晶硅期货一改往日跌势,出现连续上涨,且成交量暴增。

05

来自其它行业的启示

头部企业牵头收购其他硅料企业的方案,相当于 " 收储 ",只不过收储的不是商品,而是产能。

这个方案的细节虽然仍在磋商中,目前只是一个框架,但赶碳号对此还是保持肯定态度的。这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方案,因为在其它行业,其实有些案例可供遵循或参考。

以生猪行业为例,2021 年中央政府通过《猪肉储备调节预案》,构建 " 三级预警 + 央地联动 " 的体系:

在价格锚定上,以猪粮比价(7:1 为盈亏线)、能繁母猪存栏量(± 10% 为红色区间)、36 城精瘦肉零售价为核心指标;

在储备分类上,分为常规储备(应急投放)+ 临时储备(托底收储),2022 年中央冻猪肉储备规模达 60 万吨,地方储备按 " 不低于当地居民 10 天消费量 " 配置。

在资金来源上,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2022 年收储资金超 20 亿元,并通过平台公开竞价交易。

在执行效果上,适时适度收储稳定了生猪的市场价格、稳定了市场信心,也防范了市场风险,平抑了猪周期。

猪肉是民生工程,多晶硅是双碳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生猪储备因涉民生可以获得财政支持,而多晶硅作为工业品,就需要探索 " 产业基金 + 金融杠杆 " 的模式。

当然,类似的案例,还有像有色金属、乳业行业的 " 原料奶储备 " 等。

政策定位决定了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力度。生猪是因为涉及民生,所以能获得财政兜底,多晶硅则需绑定 " 能源安全 ",比如应将光伏定为能源商品,而不是普通商品,这样就有可能争取到专项金融支持。

多晶硅产能出清,不只事关多晶硅企业,而是事关整个光伏甚至清洁能源的高质量发展。这一点应该是全行业的共识。

我们发现,过去很多产能过剩的行业,的确完全在依靠自由市场竞争来出清产能,但由于地方、投资机构等等的各种因素的介入,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整个过程非但痛苦而漫长,而且不少以失败而告终,惨胜如败。现在,如果以 OPEC+ 基金并购整合的方式出清方式,倒是可以大胆一试。

编审及统稿:侦碳

欢迎转评赞!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