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大厂,创业三个月来的一些思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S. 罗夏,首发于 2023 年 9 月 28 日,作者:罗夏 Leo,题图来自:AI 生成

简单的经历介绍:

腾讯五年,从校招到 P10 带团队。外企 Manager 两年。目前(2023 年 9 月)创业三个半月。

一、为什么这个时候从大厂离开?

一个不那么准确但最能概括的原因是:" 不想做传统行业 "。

" 新兴行业 " 和 " 传统行业 " 只是一个相对的指代。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和我年龄相近的人最初进入游戏 / 互联网行业的时候其实没有,或者说不需要想清楚究竟为什么要做这个行业。因为在大概过去七八年的时间里,这是一个 " 不会错的选择 ":

收入可观,个人在职场上的发展快,行业一直在快速地变化和发展的刺激感,总有新的东西冒出来带来新的增长,再加上一点点(不用多)对自己做的产品的喜欢或者假装的喜欢。

但过去的两年多时间,我们都能感受到的变化是,值得尝试的新的方向减少,想象力匮乏,为数不多的新方向的尝试成本非常大,必须集团作战,原有的方向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率越来越低。这个行业越来越缺少惊喜和变化,变得越来越 " 确定 " 了。

换句话说,变得越来越像其他的我们所谓的传统行业了。

于是我猜每个人,都会或早或晚,与刚从业时那个没有想清楚的问题不期而遇。

你究竟为什么想要做互联网 / 游戏?

是为了高收入,高频变化,高增速,还是只是因为喜欢?

你是否能接受用做传统行业的方式做互联网 / 游戏?

接受做传统行业,就意味着要接受冗余,接受停滞,接受生活在经验里。

在几家不同的大厂里,有几个时刻让我意识到自己是我无法接受冗余,停滞,与生活在经验里的:

第一个时刻是,在一些大厂内部的合作中忍不住问自己,是不是没有这个合作团队,对业务毫无影响?甚至是不是没有这个合作团队存在,反而对业务更好?很多时候内心诚实的答案是," 是 "。然后继续愉快合作。

当然这个问题有时候也是问向自己的团队的。

第二个时刻是,意识到自己目前做的事情,是前几年的重复,以及三年后做的事情,和现在不会有什么不同。然后其中哪里做出了一点点 " 不同 ",就要讲故事把它放大。

努力不会对这个结果有很大改变,运气和关系会。

以前的思维惯性是,换一家组织更高效的还在增长的公司,换一个更好的项目。但换过两次工作后发现,我们已经不是在茂盛的树林里挑良木了,而是在深秋的树林里看哪棵树的叶子还稍微绿一些。这就到了跳出惯性的时候了。

大厦也许会崩塌,也许不会,但不喜欢大厦里的状态,可以早点离开。

二、创业是无限游戏

三个月的时间对这句话的体会越来越深。创业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永远有多花些时间能做得更好的事。

这里真正的学问不是把时间无限地投入进去把所有事情做到最好,而是判断有限的时间应该怎样去分配和投入,哪些事情允许做到 80 分,哪些事情允许只做到 60 分,而又有哪些事情没有任何留瑕疵的余地。

这相比以前工作时 " 把每一件事全力做到最好 " 是更难的。

三、从 " 中间状态的目标 " 到 " 终极目标 "

在大厂里,基层 leader 和普通员工接到的目标往往是 " 中间状态的目标 "。

好比基层 leader 接到一个目标是 " 把大象放进冰箱 ",普通员工接到的目标就是 " 第一步,打开冰箱 ……"。不是每个人都会去问一下把大象放进冰箱是为了什么。

想要去追问一下终极目标的人,也不一定有权限知道真正的目标。

尤其是当终极目标可能是裹挟着很多方利益的时候。

这个终极目标可能很合理,可能很荒谬;它不要求每个人知道自己这么做到底是为了 " 储藏大象下一顿要吃 " 还是 " 大象中暑了需要降温 ",只要知道现在要把大象放进冰箱就够了。

这个比喻其实不夸张,各方利益裹挟之下的目标有时候比 " 给大象降温 " 更离谱。

这里不好举例子,但看看一些明明没有任何人觉得能做成但还要装作有信心硬着头皮喊口号的项目 ……

而创业的过程里,是要对终极目标负责的。

确定终极目标,判断每一件事与终极目标的关联,将终极目标一层层拆解成可以执行和可以量化的小目标。

以及,创业的团队是非常透明的,但每个人想要去了解的目标层级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需要知道清楚终极目标才能把事情做好,而有的人知道了终极目标后会有很大的压力反而只想知道拆解到最小的 task。

目标的拆解,也更要尊重每个人的意愿。

四、学习的时间非常重要

这是我从并肩作战的伙伴身上学到的一点:不论工作多忙,都要留下时间学习。

以前的惰性的习惯里,学习是依赖工作的,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通常不会额外花很多时间去学工作有关的东西。借口在于自己不是定 " 终极目标 " 的人,跟着大公司流程里层层制定的目标也能有一种不断在学习新的东西的感觉。

但创业需要保持非常敏感的对行业变化,对竞争对手,对投资人的需求的洞察。每天的工作是把已经确定的目标执行下去,保持学习才能探索新的机会来制定目标。

五、回归常识的能力

回归常识体现在两个方面,做事上和用人上。

做事上,开始学会在每一件事上考虑实现目标的最短路径。比如要过一条河,之前在大厂的思路是做搭桥的方案,怎么搭桥的底座,怎么建桥,再分别去找做每一环的团队;但在创业中,会先考虑是不是游过去可以。

招人上,以前更关注的是有什么经验,参与过什么项目,扮演过什么角色。

现在更关注这个人是不是一个聪明有逻辑的人,看待工作和人生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对自己即将迎来的挑战是否 ready。

很多能力很强的人,是放不进大厂的能力模型里的。现在招人更会在意人的长板有多长,然后靠团队和管理来弥补短板。

这个过程也是在照镜子,发现自己以前简历上很多包装出来的东西,其实是一眼就能看破的。除非大家都在这套游戏规则里,不戳穿彼此的泡泡,心照不宣。

六、随时上手干脏活的准备

彻底的结果导向。只要心里的 ROI 亮绿灯,随时可以上手干脏活。

做执行的能力永远不能丢。

七、社交减少

社交时间大幅减少,回消息间隔像飞鸽传书。感谢每一个这种情况还愿意搭理我的朋友。

八、锻炼身体很重要

如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R.S. 罗夏,作者:罗夏 L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