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航空版三国演义,欧洲为何宁缴关税,也要死保空中客车?
民用航空版三国演义,欧洲为何宁缴关税,也要死保空中客车?
历史微鉴
在2024年交付数量公告之后,来自欧洲的空中客车集团用766架的成绩,将仅交付348架客机的老对手美国波音公司,狠狠地踩在了脚下
虽然去工业化深刻影响了如今的美国,不过美国去的只是低端制造业,中国崛起之前,美国几乎通过技术与股权
拿捏住了全球所有高端制造业的命脉,这种美国秩序下只有一条漏网之鱼,那便是欧洲四国举全国之力,养出的空中客车
美国工业
随着在战争后期大放异彩的喷气式飞机进入民用航空领域,二战后,飞机逐渐开始取代轮船,成为洲际旅行的主要方式
1952年5月,英国德·哈维兰公司将全球第一款喷气式民用客机“彗星”投入使用,但因为当时欧洲本土工业能力的孱弱
“彗星”客机在1954年连续发生的两次解体事故后黯然落幕,凭借着对“彗星”客机失败经验的分析
当时美国两大飞机制造巨头波音与道格拉斯,分别研制了自己的初代喷气式客机机型波音707与麦道DC-8
基本垄断了整个西方的客机制造业,上世纪60年代是喷气式客机全面取代螺旋桨客机的十年
此时波音与麦道两家公司的关系,几乎与如今显卡领域的英伟达与AMD完全相同,打着没有垄断的幌子的两家美国公司,生产了全世界几乎所有客机
除了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在红色阵营内部生产并销售了一些客机之外,美国几乎控制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天空
对于美国而言,这一现状带来的是每年数十亿美元的盈利,但对于以英法德等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来说,看着美国飞机横行在自己的头上,既是一种侮辱,也是一种威胁
如同开头讲过的那样,英国是全球第一个制造出喷气式客机的国家,事实上在二战之前,欧洲才是全球航空工业的中心
英法德意,甚至是荷兰这样相对较小的国家,都有自己的飞机制造业,并在螺旋桨时代,就诞生过大量经典机型
美国在喷气时代的反超,让几十年来欧洲航空工业的历史成为了笑话,而更加严重的是,航空工业是与军事息息相关的战略产业
连美国波音自己的客机,在生产时就考虑过战时快速转化为运输机的可能性,如果将这一领域完全让予美国
不仅意味着欧洲永远无法脱离美国的“保护”,也会导致欧洲国家在北约内部的话语权被进一步削弱
望着已经占据天空的美国飞机,六十年代末的欧洲国家与欧洲飞机制造商们,认定仅凭一国之力已无法与美国航空工业对抗
1966年,四家欧洲飞机制造商联合起来,同时向英、法与西德三国政府发出拨款申请,而这,就是空中客车集团的由来
空客集团
实际上欧洲各国政府、尤其是追求国防自主的法国政府,对于联合制造大飞机一事早有兴趣
因此他们先是暗中促成了数十家欧洲小型飞机制造公司,合并为数家大型飞机制造集团
然后又建议他们继续联合起来,同时向所在国政府要求对航空工业的支持,在收到飞机制造商的拨款需求之后
英法与西德三国政府迅速做到了一起,协商后决定英法各出资37.5%,西德出资25%,新成立的航空工业集团会将总部定在法国南部的图卢兹,而名字则采用“德意志空中客车集团”中去掉德意志的剩余部分
在空客的草图被勾勒出来之后,集团立即开始着手研发他们的第一款机型A300,荒废已久的欧洲航空工业,想要复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追求“欧洲自产”的空客集团一方面向各国政府追求越来越多的援助,另一方面还拉来了西班牙这个新的帮手
最终,英国完成了机翼设计,德国完成了机翼与机身的制造,西班牙负责尾翼等小部件,而法国则负责整体的组装
1972年10月28日,空客集团的第一款飞机A300 B1成功试飞,该机型虽然同当时波音公司的产品有一定差距,但对于欧洲航空工业的意义
完全不亚于C919对于中国的意义,不过当时自负的美国,并没有对这个对手产生警惕
美国政府不仅允许通用与普惠两家美国公司为空客提供发动机技术,甚至允许美国东方航空成为空客在美国的第一个客户
尝到了联合生产的甜头之后,欧洲各国加大了对于空客的投资,中途一度退出计划的英国也在1978年带着更高的价码回到了集团当中
随着在日后极为成功的A320系列于1984年问世,空客公司终于在十几年的发展之后,成为能同波音与麦道掰手腕的飞机制造巨头
直到这时,美国才发现他们在航空工业上长久的傲慢态度,已经为他们培养出了一个巨大的对手,于是当时间来到八十年代末,美国终于决定对空客出手了
死保
问大家一个问题,英伟达与AMD为何不合并,一块收割全球韭菜?实际上这种双巨头模式
只是美国为了避免自己被怀疑垄断的障眼法,当真的有公司开始威胁美国的垄断地位时,美国政府往往会第一个跳出来,敦促美国公司联合对抗威胁
在空中客车成为美国航空工业的心腹大患之后,美国政府打出的第一张牌,就是推动波音与麦道的合并
为了让两家的合并顺理成章,美国政府开始主动引导其中一家公司,看上去无法正常运营
虽然波音与麦道都是飞机制造商,但同波音不一样的是,麦道公司的军事订单占比极大
为了让麦道公司出现亏损,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减少了对麦道公司下的国防订单,在麦道公司于1996年大亏3.4亿美元之后
波音顺理成章地提出了收购案,1996年12月,波音宣布以创纪录的133亿美元收购麦道公司
新公司仅保留波音名称,并在十年内停产了所有原属麦道公司的客机产线
对于这种明目张胆的垄断行为,美国政府完全不出手阻拦,联邦贸易委员会甚至在1997年公开为波音站台,宣称合并合法
美国政府打出的第二张牌,则与后来制裁中国高科技产业如出一辙,他们先是在1992年逼迫欧洲签署《民用航空器贸易协议》
约定双方对航空公司的补贴不能超过一个上限,然后又开始在私下游说其他国家,要求他们不去购买空客的产品
但欧洲国家深知空客是他们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最后版图,因此他们顶住了美国的制裁,用持续不断的补贴维持着空客的优势地位
当全球第一大民用客机制造商在2003年易主到空客手中后,美国也不演了,2004年,美国撕毁了在1992年签订的《民用航空器贸易协议》
并将欧盟告上了由自己控制的WTO,指责欧盟违背约定向空客提供了超200亿美元补贴
欧盟这一次也硬气了一回,他们反诉美国对波音提供的补贴更多,且有意推动波音与麦道的合并
无计可施的美国最终只能在2019年使出大招,当时正处于第一任期末尾的特朗普突然在7月宣布将对欧洲加征关税,目的就是为了弥补欧盟因补贴空客,而对美国航空工业造成的损失
欧盟在当时并没有对美国的关税政策服软,并且即使波音相对于空客的劣势在之后的几年继续扩大,美国也没有再对空客进行进一步的为难
这并不是因为美国在美欧航空竞争上认输了,而是因为中国的出现,让两巨头竞争,变成了三国演义局面
三国演义
就在美国撕毁《民用航空器贸易协议》并将欧盟告上WTO的两年后,中国开始将大型飞机的生产作为下一阶段的重点方向之一
虽然在欧美人眼中,波音与空客的竞争让民用航空工业似乎不存在垄断,但站在中国人的视角里
当这两家公司生产了全球99%以上的客机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如出一辙
因此中国在2007年正式启动了C919项目,并在2017年成功完成首飞,在C919入局之后,民用航空工业终于从半个多世纪的双寡头系统,正式进入了三国演义时代
而对于美国波音来讲,美欧竞争还在兄弟阋墙的范围内,中国的大飞机就是实实在在的外部威胁了
并且在被空客反超之后,美国无法容忍被中国再次超越,因此自C919立项开始,美国政府就使劲了一切手段针对中国大飞机研制
在舆论上炒作“安全隐患”,阴阳中国“技术抄袭”,在经济上则捆绑销售波音,然而对空客的一系列制裁不仅暴露出美国的双标本质,同时也让中国明白了独立自主虽然艰难,但却也是唯一一条道路
空客的成功是值得中国学习的例子,而三家竞争,将成为世界民用航空工业的下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