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功率半导体公司,大涨

文 | 半导体产业纵横

今年上半年的功率半导体市场,传来的大都是消极的情绪。

" 需求疲软 "" 库存高企 " ,英飞凌、安森美等巨头更是直言 " 传统业务承压 "。

但有意思的是,国产功率芯片公司的体感似乎并不相同。

功率半导体公司,排名变了

根据英飞凌发布的 2025 财年第二季度财报,2024 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总规模缩小至 323 亿美元。

中国的士兰微电子以 3.3% 的市场占有率跃升至全球第六,而比亚迪则首次跻身全球前十,市场份额达到 3.1% 位列第七。

英飞凌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其在功率半导体市场的市占率仍位居全球第一,但 2024 年同比下降了 2.9 个百分点,降至 17.7%。 排名第二的安森美半导体市占率也下降了 0.5 个百分点,为 8.7%;排名第三的意法半导体市占率下降了 1 个百分点,为 7%。 相比之下,2024 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占率前十的企业,只有士兰微、比亚迪两家企业市占率相比 2023 年提升。

士兰微电子功率半导体营收从 2023 年的 9.28 亿美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10.66 亿美元,市占率从 2.6% 提升至 3.3%,稳居国内功率半导体龙头地位。

比亚迪则主要得益于其汽车整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2024 年,比亚迪全年销量超过 427 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超过 425 万辆,同比增长 41.1%。 此外,排名第四的是三菱电机 ( 市占率 4.7% ) ,排名第五的是富士电机 ( 市占率 3.9% ) ,威世半导体 ( 市占率 2.7% ) 、东芝 ( 市占率 2.7% ) 、NXP ( 市占率 2.6% ) 分列第八、第九、第十。

从数据看,市占率攀升正让本土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权重渐显。而今年一季度,当多家功率芯片龙头对市场前景持保守态度时,国产功率芯片公司的表现尤为值得关注。

大涨 1072.43%,国产功率芯片再度飘红

笔者统计了十家国产功率半导体公司的 Q1 最新业绩,这些数据印证了笔者上述的观点。

今年 Q1,国产功率半导体公司业绩集体飘红。统计中的十家公司中,除苏州固锝外,其余九家的营收同比均为上涨,归母净利润数据来看,除斯达半导体外,其余九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营收也均呈现上涨趋势。

其中,表现最亮眼的便是士兰微。报告显示,士兰微一季度营业收入为 30.00 亿元,同比增长 21.70%;归母净利润为 1.49 亿元,同比增长 1072.43%;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1.45 亿元,同比增长 8.96%;基本每股收益 0.09 元。华润微、宏微科技、华微电子、苏州固锝也均实现三位数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

从当前功率半导体市场的复苏节奏来看,国产功率半导体公司与国际厂商的节奏似乎并不相同。

国产功率半导体的市场复苏,在去年就已有明显迹象。

早在去年 Q2,笔者就曾观察到有业内人士表示 " 功率半导体的价格开始企稳,晶圆代工厂产能利用率开始回升。" 其中,各晶圆代工厂、IDM(即设计制造垂直一体化)厂,都是接近满产状态。

华润微在接待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 6 英寸及 8 英寸产线的产能利用率达到 90% 以上,其中部分产品线已在 95% 以上;12 英寸产线处于爬坡上量以及客户验证阶段。扬杰科技表示,公司已经处于满产满销状态。

" 功率半导体复苏得比预期要早,我们的产线也已经基本上处于满载状态。" 晶圆代工厂方面,芯联集成相关人士曾表示。

功率半导体市场的需求稳步增长,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方面,消费电子行业在今年 Q1 明显复苏;另一方面,高端的汽车电子、AI 带动的高性能计算及高速通信等需求,给产业带来新的成长驱动力。这一点在下文部分公司的财报中也得以体现。

当前,国产功率半导体已在众多领域应用,特别是低端产品,如二极管、三极管、晶闸管、低压 MOSFET(非车规)等,已初现 " 规模化效应、国产化相对较高 " 等特点。在中高端领域,如 SJ MOSFET、IGBT、碳化硅等,特别是车规产品,由于起步晚、工艺相对复杂以及缺乏车规验证机会等问题,国内厂家依然在追随海外厂家技术发展路线。但近年来,市场逐渐从依赖进口向国内自给自足转变,国产厂商的市场空间正进一步扩容。

相比功率半导体市场国内企业取得的显著进展,汽车半导体市场仍由外企主导。英飞凌财报显示,其在汽车半导体及汽车 MCU 领域均位列第一,且市场前五名企业均为外企。

汽车半导体市场空间巨大,尤其是随着汽车行业电子化程度的提高,汽车芯片的需求量快速增长。国际数据公司(IDC)预计,随着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电动汽车(EV)和车联网(IoV)的日益普及,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到 2027 年将超过 880 亿美元。而根据英飞凌数据,2024 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为 684 亿美元。这意味未来三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将增长近 29%。

中国汽车半导体市场增速更为可观。据悉,2024 年中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达 1200 亿元,预计 2030 年突破 30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 25%。增长主要源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至 40%,带动功率芯片需求;L2 级以上智能驾驶渗透率超 50%,推动主控芯片需求;智能座舱普及率超 60%,拉动存储和模拟芯片需求。

在多家国产功率半导体公司的财报中," 汽车 " 均是一个关键词。

华润微财报显示, MOSFET、IGBT、SiC MOS、功率 IC 等系列化车规级产品及模块产品,已通过产品组合形成解决方案进入国内头部车企及汽车零部件 Tier1 的供应链体系,应用于如动力控制、车身电子及智能驾驶辅助等多个核心系统,并不断提升市场份额和竞争力。消费电子方面,其功率 IC、IPM 模块、MCU 等核心产品,在家电、手机、计算机、智能穿戴等领域的头部客户端稳定上量。

扬杰科技表示,汽车电子业务持续高速增长,Q1 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超 70%。此外,随着经济形势向好及国家 " 两新 " 政策推广,消费类电子市场需求旺盛,公司 Q1 消费电子领域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超 27%。

宏微科技也表示,已完成光伏用 IGBT&FRD 芯片、车规级 IGBT&FRD 芯片开发及认证。SiC 产品研发进展迅速,1200V 40mohm SiC MOSFET 芯片研制成功,已通过可靠性验证,量产在即;车规级 SiC 模块银烧结工艺通过验证,SiC SBD 芯片完成客户系统级测试,产能持续释放。

下半年,功率半导体走向何方?

对于下半年的功率半导体市场,笔者观察到三点趋势。

第一点,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有望迎来复苏。

在整体周期性复苏方面,海外功率大厂纷纷表示,短期功率器件仍前景难料,行业恢复仍需时间。不过已有不少龙头将行业复苏的矛头对准今年。

英飞凌首席执行官约亨 - 哈内贝克(Jochen Hanebeck)表示," 除人工智能外,我们的终端市场目前几乎没有任何增长动力,周期性复苏被推迟。因此,我们准备在 2025 年实现低迷的经营业绩 "。

东芝电子设备和存储业务总经理 Noriyasu Kurihara 表示,目前对功率芯片的需求缓慢,因为设备制造商仍在消耗库存,但 2025 年业务应该会回暖。

随着下半年,功率半导体市场的整体好转,国产厂商或迎来更快地发展机遇。在这一点上,他们已做好准备。

第二点,国产功率半导体公司,持续放量。

士兰微、捷捷微电、中芯集成、华虹公司等本土 IDM 和 ODM 厂商正兴建产能,保证出货量,同时不断迭代新产品。

士兰集昕公司 " 年产 36 万片 12 英寸芯片生产线项目 " 已有部分设备到厂并投入生产,并且加快转 12 英寸产线量产的进度;士兰集科加快车规级 IGBT 芯片、超结 MOSFET、高性能低压分离栅 MOSFET 芯片的产出和上量,已具备月产 2 万片 IGBT 芯片的生产能力。

捷捷微电宣布对全资子公司捷捷半导体有限公司投建的 " 功率半导体 6 英寸晶圆及器件封测生产线建设项目 " 增加投资,由最初的 5.1 亿元上调至 8.1 亿元。6 寸线目前具备 30000 片 / 月产能,现已实现约 20000 片 / 月产出。

中芯集成在去年 6 月表示,将发力高端功率半导体代工市场。中芯集成已经建成了国内最大车规级 IGBT 制造基地,预计 IGBT 产能在今年底前超过 12 万片 / 月。

随着产业链库存出清,需求进一步回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高性能计算、高端通信及新能源等领域将是功率半导体行业增长主要驱动力,而拥有高端产品的厂商将成为产业景气度回温的主要受益者。

第三点,国产 SiC 器件,加速上车。

碳化硅(SiC)功率器件作为第三代半导体的核心代表,凭借其高频、高效、耐高温、耐高压等特性,正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工业电源等领域加速替代传统硅基器件。

2024 年为国产 SiC MOSFET 主驱规模放量的元年,8 英寸线逐渐落地,预计沟槽型 SiC MOSFET 也逐步追赶国际大厂。其中,性能指标(包括比导通电阻 / 短路耐受时间等)、产能(优先考虑产能供给充沛厂商)以及高可靠性成为终端车企关注重点。

芯粤能 CTO 相奇表示,2025 年或将成为国产 SiC 芯片规模量产上车的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