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地铁即生活!长春轨道交通网络编织现代生活新图景

晨光穿透云层,洒向长春轨道交通 1 号线解放大路站出入口,市民王慧敏熟练地打开手机 App 查看轨道交通时刻表,利落地踏上地铁,经 1 号线换乘 2 号线,20 分钟后,她准时出现在工位上,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

午间,轨道交通 2 号线文化广场站闸机开启,退休工人张建国和老伴儿刷卡而出,他们要去吉大一院取健康检查报告;

周末,吉林省图书馆内书香萦绕,学生陈璐结束研学后,搭乘轨道交通来这里借阅心仪已久的书籍;

……

在长春,纵横交错的轨道交通网络正悄然编织着现代生活新画卷," 出地铁即生活 " 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愿景,而是融入市民日常的鲜活现实。

一组数据勾勒发展脉络——自全市首条轨道交通线路破土动工至今,长春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突破 140 公里,日均客流量达 80 万人次。一条条疾速奔驰的 " 铁龙 ",如同城市的 " 神经线 ",将分散的商业区、医疗圈、文化场馆串联起来。这些穿梭于城市地下与地上的轨道交通线路,不仅重塑着长春的空间布局,更悄然改写着市民的生活习惯——曾经需要反复规划的购物、就医、观展、阅读行程,如今成为轨道交通线路图上灵动的节点,让出行选择更加从容随心;曾经被漫长通勤所消耗的时光,正转化为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宝贵增量。在长春轨道交通的宏伟蓝图里," 出地铁即生活 " 早已超越单纯的交通概念,成为现代城市践行 " 以人为本 " 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既彰显着北国春城的民生温度,更见证着老工业基地城市向智慧宜居之城的华丽蜕变。

地铁口旁就是停车场,让地铁与私家车实现无缝接驳。

重构城市商业新版图

" 从地铁闸机到店铺展台,正好 258 步。"5 月 16 日 9 时许,欧亚卖场小家电销售员李晓阳换好工装,开启一天的工作。据他回忆,自今年 4 月 3 日轨道交通 6 号线欧亚卖场站站店一体正式开通后,他的通勤时间已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

听了他的话,正在选购小家电的市民关俊佳也表示认同," 我本就喜欢来欧亚卖场购物,这里丰富的商品、优质的服务和舒适的环境都让我十分满意。现在轨道交通能直达了,从车厢到商场仅几百步,全程不用怕风吹雨淋,省时又省心。"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商业是经济的引擎。当轨道交通将人们的通勤时间压缩三分之二,长春人正在享受崭新消费半径与生活节奏带来的惬意。而这种商业场景,也在轨道交通网络上被批量复制——随着轨道交通线路编织成网,轨道交通站与商业综合体实现无缝对接,若干个站点 500 米范围内已形成成熟商圈,更有多个地下商业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 " 城市会客厅 ",日益增长的客流催生了独特的 " 轨道商业生态 "。

对此,"80 后 " 市民张雯深有感触," 现在我去砂之船(长春中东)奥莱扫货,特别方便。" 在卫星广场站换乘通道,她内心精准地盘算着 " 购物时刻表 ","8 点 55 分出站,9 点抵达商场,10 点前完成三套衣服试穿 ……" 张雯直言,以前开车找车位的时间,现在足够她在咖啡厅喝完一杯咖啡。

刚刚在王府井奥莱 · 净月小镇选购到心仪的篮球运动鞋,冯子豪步行 5 分钟便 " 转场 " 来到了轨道交通 3 号线长影世纪城站入口。" 我约了朋友去摩天 · 活力城参加动漫活动,准备待会儿再去打篮球。乘坐轨道交通 30 多分钟就到了,特别快捷。"

从城北到城南,轨道交通带来的时空折叠效应,在长春商业版图上刻下了深刻印记。人民广场站、解放大路站、华庆路站、欧亚卖场站、长影世纪城站等,业已成为多业态密集型爆火商圈。

人民广场作为市中心的核心区域,交通四通八达,轨道交通 1 号线和 2 号线在此附近交汇,出行非常方便。

" 从地铁出站就是我们的店门。" 在卫星广场附近经营饮品店的朱成浩,自豪地展示着带定位功能的优惠券小程序。他的店铺距离站台出口仅 200 米,午间高峰时段,70% 的订单都来自地铁出入人群。" 昨天 12 点 10 分到 12 点 25 分,我数了数,共有 28 位从地铁出来的客人进店,店里生意确实是越来越火爆了。

轨道交通带来的不仅是客流,更是消费场景的革命。业内人士透露,通过分析近年来乘客消费数据发现,80% 的地铁乘客会在通勤途中产生消费行为,其中 40% 为临时决策,周末专程乘地铁购物、娱乐的市民占比接近 40%。这些数据表明,不断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正在重构城市商业新版图。

晚 6 时,华庆路站地铁通道已被霓虹灯照亮。结束一天工作、准备去吃晚餐的房产中介赵伟步履匆匆,他在手机里存了一张特殊地图——以轨道交通站点为圆心,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标注了 15 分钟步行圈内的商业密度。" 去年成交的单子中,60% 的房子集中在距地铁站千米范围之内,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临地铁而居。" 正如赵伟所说,越来越多的长春市民切实感受到,轨道交通不仅是出行方式的革新,更是美好生活的纽带。轨道交通的每一次提速、每一次站点延伸,都让市民离便捷更近一步,也让这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愈发鲜亮。

人们在地铁站附近的长春万象城大树餐厅就餐。

串联文化旅游新路线

5 月 17 日 8 时许,轨道交通 6 号线南溪湿地公园站闸机口,晨练归来的周美华打开手机、扫码乘车,臂弯挎着的帆布袋探出来几枝沾着晨露的芍药。" 从出家门到南溪湿地公园步道,地铁转乘大约需要 17 分钟。路途上节省的时间,都被我用在了享受美好晨光之中。你看我拍的朝霞,充满蓬勃朝气。"

与单纯的交通动脉不同,长春轨道交通以独特的设计理念,将多个城市公园和文化场馆串联起来,那些穿梭于城市的 " 银色长龙 ",正以精密如钟表的节奏,将城市公园的四季、文化场馆的历史,编织进市民生活的晨昏线里。

" 现在去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可比年轻时骑自行车快多了。" 通过卫星广场站换乘,市民张昊民牵着 5 岁的孙女走向净月潭公园站出口。透过落地玻璃幕墙,正午时分的公园大门清晰可见。正是这条轨道交通线路,让这座森林覆盖率高达 96% 的 " 城市绿肺 " 与市民对大自然的向往实现了 " 零距离 " 接驳。

在城市的另一端,刚结束实习的大四学生孟思雨,趁着下午时间充裕,赶到吉林省图书馆 " 充电 "。这个与轨道交通站无缝对接的公共阅读空间,经常是一座难求。" 从家到省图需要穿越半个城区,现在乘坐地铁直达只需要 32 分钟左右。交通上的便利,也是这里格外火爆的原因。" 说着,她翻开还带着墨香的《长春建筑史》,眼睛里闪烁着渴求知识的光芒。

在晚高峰的世纪广场站,轨道交通站里传来了少儿合唱团的悠扬歌声。原来,这已是音乐老师李莹第三次带着学生们在轨道交通站内举办快闪演出了。" 以前组织活动要考虑停车位,现在家长群里都在算轨道交通时刻表,大家对于在这样的地方举办演出活动都举双手赞成,来往的市民也常常会为孩子们竖起大拇指,这让大家收获了多重快乐。" 李莹还展示了自己手机里存储的多条轨道交通线路上文化场馆的分布点位,这些地方都将成为她和孩子们以歌抒怀的最佳目的地。

" 现在我们把每次约会的路线都设计成文旅主题一日游。""00 后 " 情侣刘欣童和楚瑜分享了他们的周末计划:"9 点参观伪满皇宫博物院,中午转线到长春博物馆看展,下午在长春世界雕塑园写生,傍晚再到音乐厅聆听交响乐。我们设计的所有抵达地,出轻轨(地铁)站步行都特别近,比开车找停车位省心多了。" 由此不难看出,轨道交通作用下的时空转换,正在描绘城市文旅地图上鲜活的人文景象。

这一点,不仅在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大屏幕上的客流热力图上得以充分彰显,更隐藏于细节处悄然生长的人文关怀中——长影世纪城站涵盖城市电影元素的绝美设计,令人惊艳;轨道交通 6 号线多站点设置母婴室,充满温情;候车座椅被打造成一件件彰显城市品位的艺术品,令人流连 …… 正如市民黄淑芬在意见簿上的留言:" 地铁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通往美好生活的‘任意门’。"

当轨道交通车辆从运输工具升华为文化载体,长春人关于 " 抵达 " 的定义正在被重新书写——每次乘坐轨道交通,都将是一次开启文化邂逅之旅的美好体验。

乘客在解放大路站进行轨道交通 1 号线和 2 号线的换乘。

拓宽医疗民生新经纬

曾几何时,解放大路的早高峰拥堵不堪。" 那时急救车鸣笛声和汽车鸣笛声常常混作一团,让人焦虑。" 在吉大一院有过就医经历的市民魏雪回忆道。

随着轨道交通 2 号线开通运营,长春重构医疗空间格局。以文化广场站出入口为例,该站将吉大一院门诊楼与地铁站台的距离拉近至百余米。这意味着,当广大市民沿着暖黄色防滑地胶走向医院时,一条 " 绿色健康长廊 " 自此开启。

出地铁走通道可直达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78 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刘志刚坦言," 曾经坐公交一个多小时的就医路,现在被压缩成 28 分钟,感觉人生的刻度被轨道交通重新划分了。" 由于需要定期到吉大一院复诊,刘志刚过去都要依靠子女开车接送,一路上不仅要忍受堵车的煎熬,到达医院后寻找停车位更是个大难题。" 自从轨道交通 2 号线开通后,我便选择独自坐地铁去医院。出了地铁口走几步就到医院,再也不用麻烦孩子了。" 刘志刚说。

如今,随着轨道交通站点千米辐射圈内的医疗资源覆盖率大幅提升,急诊响应效率也显著提高了。轨道交通线网如同精密的生命脉络,将城市居民精准纳入时间可控的医疗圈,让便捷就医的 " 毛细血管 " 在城市肌理中不断延伸。市民谷雨感慨地说:" 这不是简单的交通工程,而是城市生命支持系统的再造。"

轨道交通线网串联起长春多家医疗机构,成为分级诊疗高效运转的 " 地下输送带 "。主要站点规划设置的医院短驳公交车,更打通了患者就医出行的 " 最后一公里 "。在长春,轨道交通不仅大幅缩短了患者就医的时空距离,更在每一次平稳的行进中,传递着城市发展的温度与关怀。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持续加密、拓展,未来,将有更多市民在这条 " 健康轨道 " 上,享受更高效、更贴心的医疗服务,让看病就医之路成为充满希望的通途。

来源:长春日报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