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来了,但雷军还没有松弛下来

作者 | 王小娟
编辑 | 柴旭晨
在外界的一片观望中,小米 YU7 终于来了。
5 月 22 日,时值小米 15 周年,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用两个小时发布一系列战略产品,以此来作为小米 15 周年的新起点。而其中最被关注的,还是玄戒 O1 芯片与新车小米 YU7。尽管没有公布小米 YU7 的价格,也没有开启小定,但小米 YU7 依旧是整个发布会的高潮。
不过,在这场发布会上,雷军并没有直接回应最近以来外界对小米造车的一系列质疑。但一切并非丝滑地过去了,改变在悄然发生。
回溯来看,在小米 SU7 的第一场发布会上,雷军用近三个小时讲述在造车方面新技术,安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这次 YU7 发布会上,安全成了压轴大戏。一个多小时里,提了十数次 " 安全 ",在安全硬件方面,还提到了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等。
而在最近事故争议点上的辅助驾驶,也有所改变。这一次,雷军先是介绍了这一次 YU7 上搭载的辅助驾驶的硬件。然后又强调,小米 YU7 将全系标配激光雷达。
作为对比,激光雷达在探测距离以及异形障碍物识别精度方面,相比没有搭载的版本有所提高。在此之前,发生事故的车型为小米 SU7 标准版,并没有配置激光雷达。
以上变化,可以算是对此前事故的间接回应。
在小米 YU7 的首次发布会上,被先拿出来整车亮点主要外观方面的车身比例、电动内翻门把手,智能化方面的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首批搭载新一代大算力 Thor 芯片且全系标配激光雷达的辅助驾驶等。
而在辅助驾驶方面,这一次小米将其称为全系满血标配,仅硬件就包含 Thor 芯片、1 个激光雷达、1 个 4D 毫米波雷达,11 个高清摄像头以及 12 个超声波雷达。
以好看来吸引年轻用户,是小米在 SU7 上实践成功的秘诀。在 YU7 上,小米依旧强调其颜值,雷军表示,小米 YU7 不是简单的 "SU7 升高版 ",而是一台由内而外大不同的小米汽车首款 SUV。
发布会上,雷军就在这款车 4999 × 1996 × 1600mm 的车身尺寸上,介绍了 3 倍轮轴比、2.1 倍轮高比、1.25 倍宽高比等多个让车显得更好看的比例。
有意思的是,在本次发布会之前,法拉利中国还曾在其官方社交媒体上发文,文章标题为《法拉利先生的专属 Purosangue》,配图的车型的颜色为绿色,并称 " 定制之美,源自色彩之缘。跨越 60 年,独特配色重塑经典 "。这也被网友解释为暗讽小米 YU7 借鉴。
不过小米方面没有提到法拉利。从此前车型名称发布之时,就知道这款车就是盯着特斯拉 Model Y 而来的。
最早公布小米 YU7 时,时值 Model Y 焕新版上市,特斯拉在微博上表示 " 尽管对比 ",雷军也热情转发并回复:" 好的。" 当时,小米方面介绍,"YU" 的意思是 "Y Urtla",即更强的 Model Y。
尽管在这次发布会上,雷军强调,"YU" 取自 " 御风而行 " 之意,但还是将小米 YU7 与特斯拉 Model Y 进行了全方位对比。
从 SKU 上来看,两款车都有三个版本,即标准版、Pro 版、Max 版。在被对比的方面,小米 YU7 似乎都更强一些。除了尺寸上大一圈之外,续航方面,仅以标准版对比来看,小米 YU7 标准版用了 96.3 度的电池包,续航 835 公里 km,Model Y 标准版搭载 62.5 度电池包,续航 590km。
另外,小米 YU7 标配了天际屏、激光雷达、连续阻尼可变减震器、800V 高压架构等,雷军介绍,仅这些配置就应该比 Model Y 贵个六七万。作为对比,Model Y 的起售价为 26.35 万元。
不过,有行业人士表示,这一次对比中,并没有对比两款车的重量。以标准版来看,小米 YU7 要比 Model Y 重近 300kg,这样意味着更高的电耗,同时,惯性更大,对于刹车性能的要求也会更高。
跨过实验室的对比数据,两家的实力还需要市场的验证。在小米 YU7 入场之前,去年汽车行业就有 " 六大门派围剿特斯拉 ",但结果是 Model Y 更抗打。
接下来,就看 7 月上市之后,YU7 能不能像 SU7 一样,继续畅销了。
不过,黄牛已经率先行动了。二手平台," 小米 YU7 F 码 "、" 小米 YU 内部渠道首批提车 " 等相关帖子已经有数十条,价格从 1800 元 -6000 元不等,其中有一条标价为 2000 元的帖子,有超过 200 人点了想要。
可见,不论之后的结果如何,小米 YU7 热度都不会低。但见识过流量背面的小米,显然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爆火这件事。
前段时间,雷军在内部发言中提到,从外界对小米的要求来看,小米已经不是车圈的新人了。随着更多车型的上市,小米也确实不再是车圈新人,跨过新手保护期,汽车行业的各种拷问也需要小米来回答,比如最近的各种质疑。
尽管在这次发布会上雷军依旧表现得激情澎湃,喊到破音。但不少观众表示,这一次明显更加谨慎,没有之前的那么松弛自信了。
显然,经历了近两个月的逆风期,小米造车需要的不只是下一个爆款新车,还需要重新挽回用户的信心,以更有底气的姿态,投入车圈的竞争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