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实战的碰撞:李恩菲尔德步枪设计的成败剖析!
以下文章来源于恒河印象 ,作者夏末的晨光
在英国伦敦的北边有个恩菲尔德镇,那里有一座从 1804 年就开始存在的兵工厂。起初这里只是用来组装布朗 - 贝丝燧发枪的地方,然而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它逐渐变成了英国轻武器研发重要中心。19 世纪末期,有两款叫 " 李氏 " 的步枪从这里奔赴战场,分别是李 · 梅特福和李 - 恩菲尔德。它们携带着枪械设计的新想法,在黑火药被换成无烟发射药时,书写了英国军队轻武器发展的重要篇章。

1888 年 12 月,英国军队正式列装 .303 口径的李 - 梅特福弹匣式步枪(MLM),这是其历史上第一种连发步枪。名称里的 " 李 " 指的是苏格兰发明家詹姆斯 · 巴黎 · 李。他搬到美国之后,设计出一种旋转后拉式枪机以及可卸式盒形弹匣,这些就是这款步枪的核心技术。其中后端闭锁的枪机让操作流程明显缩短了,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装填效率,比当时的同类武器都要快很多。而 " 梅特福 " 代表的是英国土木工程师威廉 · 埃利斯 · 梅特福。他发明的浅圆角阴线膛线是专门为黑火药设计的,能够有效减少残渣堆积,更符合当时弹药的特点。

初代 Mk.I 型采用 8 发单排弹匣,尽管枪长与马蒂尼 - 亨利步枪相近,但是连发能力已显优势。1892 年的 Mk.I 换用 10 发双排弹匣,1893 年 Mk.II 将其设定为标准配置,持续的火力提升使英军在殖民战争中尝到了甜头。

不过技术进步总伴随着挑战。当 .303 枪弹由黑火药转变为无烟发射药之时,高温燃气对于浅阴线膛线的烧蚀问题开始显现—— MLM 步枪的枪管在较短的时间内便会因为膛线的磨损而失去效用。1895 年,恩菲尔德兵工厂的工程师提出了解决方案:改为采用 5 条较深的左旋 " 恩菲尔德膛线 ",与此同时配备新型枪管。
为节约成本,大量的 MLM 直接将枪管进行更换,摇身一变为 MLE 步枪。在枪管上的那个 "E" 字标记已然成为了新身份的一种象征。这次改进不仅是在名称方面的变更,更是标志着李氏步枪从黑火药时代向无烟药时代的跨越,为后续的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李氏步枪的设计,处处都体现着实战需求与技术限制之间的平衡。可卸式弹匣在彼时堪称前卫,却并非是专门为快速换弹而诞生的——它的初衷仅仅只是便于维护,士兵依旧需要经由机匣顶部的装弹口来进行装填,每支步枪仅仅配备有一个备用弹匣。

这种保守的设计,源于军方对于 " 射速过快而致使弹药被浪费 " 的担忧,为此还增添设置了 " 弹匣隔断器 ":也就是插入到机匣右侧的那一块插板,它能够切断弹匣的供弹,从而逼迫士兵进行单发装填,一直到进入近战状态的时候,再将这个装置移除掉,以恢复连发。
这种在效率与控制之间的妥协,在布尔战争中短暂地体现出了价值——当英军面对擅长机动的布尔人时,既可以通过单发的模式来节约弹药,也能够在近距离将其切换为连发以压制对手。但一战的实战证明,这种装置贻误战机,最终被淘汰。

另一种独特设计是 " 齐射瞄准具 ",前托左侧的刻度转盘能够与机匣后部的折叠觇孔照门相互配合,向 1800 至 3550 米的距离范围提供曲射火力。在布尔战争里,一队英军曾经对着视线之外的敌方营地展开了齐射。尽管他们的精准程度存在局限,却凭借着密集的弹雨成功地实现火力压制。
这种对集群目标使用的战术,在机枪以及轻型火炮还没大量普及之时确实是具有一定意义的。不过伴随战场形势发生变化,其重要性逐步降低。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为使生产流程变得更简便,这种战术便被舍弃了。这既展现出了 19 世纪末的战术思维,也预先显示出军事技术朝着精准化、专业化的演进方向。

在型号的演变过程中,李氏步枪家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迭代脉络。因全长 49.5 英寸、枪管 30 英寸,MLM 与 MLE 被统称为 " 李氏长步枪 ",而骑兵使用的卡宾枪则缩短至 39.9 英寸,如 1894 年的 LMCMk.I,采用 5 发弹匣,1896 年的 LECMk.I 延续 MLE 膛线设计,更适合机动作战。Mk.II 的变化主要反映在构造上,引入了双排弹匣设计。1905 年,印度启动了 MLE 步枪的生产工作,这一举措标志着李氏步枪正式走向国际舞台。在 20 世纪初,为了契合短步枪发展的潮流,一些老旧型号通过更换枪管或增加桥夹导槽,被改造为 CLL、MCL 和 LLE 等新版本,显著提升了它们的服役年限。

从布尔战争到一战初期,李氏步枪见证了英军在战术方面的转变。面对布尔人的游击战术,10 发弹匣的速射能力有效地压制了敌方的机动;而在堑壕战中,尽管长步枪逐渐被更轻便的 SMLE 所取代,但 MLM 与 MLE 所奠定的技术基础——后端闭锁枪机、双排弹匣结构、模块化改进思路——成为后续李氏步枪的核心优势。它们并非完美无缺,弹匣隔断器的保守与齐射瞄准具的过时都反映了时代的局限。
恩菲尔德兵工厂的这两款步枪是工业革命与战争需求碰撞出的产物。它们既保留了黑火药时代的工程智慧,又在无烟药浪潮中完成了自我革新;既承载着军方对火力控制的谨慎考量,又为现代步枪的高效设计埋下了伏笔。
当历史的硝烟散去,李梅特福,与那李恩菲尔德步枪的身影,或许不再那般耀眼,不过它们在轻武器发展史上的坐标,却是清晰可辨的——作为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它们见证了枪械从单发时代向连发时代的跨越,更是预示着武器设计与实战需求深度融合的未来 # 步枪 # 一战 # 二战
参考文献:《轻武器发展历程》李大光、梁瑞彬编,吉林美术出版社
本文图片来源真实素材
其它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