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汽车到芯片,承认“小米能成”没那么难

踏入汽车行业之后,小米和雷军似乎总是会被误解——这家公司靠的不是技术,而是营销。

但事实是,福特汽车 CEO Jim Farley 都表示,小米做到了苹果没做到的事,中国电动车产业已透过高技术、低成本的供应链及对市场快速地反应,拉开与全球的距离。作为一个消费品牌,小米甚至比有些传统车企更加强大。

发布一年之后的小米 SU7,不但价格没有下降,反而成为 4 月 20 万以上价位所有汽车的销量冠军。小米 SU7 Ultra 也依然是地表最快的四门量产车,还是中国 50 万+汽车市场上热度最高的纯电车型之一。

再到如今的芯片行业,小米仍被质疑——玄戒 O1 到底是不是自研?

但事实是,目前的半导体是一个高度全球化分工协作的产品,全球没有任何一部手机里的 SoC,可以单靠一个国家的知识、技术、制造设备和零部件供应,就可以实现从设计到流片成功的闭环运转。小米的玄戒 O1,确实是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实现 3nm 芯片设计的突破,填补了中国在先进制程芯片设计的空白。

所以,承认 " 小米能成 " 这件事没那么难。这家公司在芯片和汽车行业取得的成功,就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之巅 " 来时的路 "。

玄戒 O1 的来时路:每一步,都算数

3nm、自研国产、量产芯片,这是小米玄戒 O1 刚露面的关键词,给了市场一种 " 横空出世 " 的即视感。不过,玄戒 O1 绝非是小米毫无来由地 " 空降王炸 "。

" 这几年,很多米粉也一直在追问,小米还做不做大芯片了?也有不少人嘲笑澎湃 SoC 没有后续。但我想说,那不是我们的‘黑历史’,那是我们的来时路。" 雷军在玄戒 O1 发布时感慨称,小米一直有颗 " 芯片梦 ",因为要想成为一家伟大的硬核科技公司,芯片是必须攀登的高峰,也是绕不过去的一场硬仗。

这的确是一场硬仗。为了打赢,小米用了 11 年。

早在 2014 年,小米成立了松果电子,并于 2017 年 2 月发布了首款自研 SoC 芯片澎湃 S1,采用 28nm 工艺,搭载于小米 5C 手机。小米为澎湃 S1 投入了 10 亿元,耗时 3 年,但因工艺落后和基带短板,市场反响平平,导致澎湃 S1 只存活了 6 个月。

此后,澎湃 S2 又因多次流片失败搁浅,小米暂停了 SoC 研发。

" 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因为做芯片和做大芯片差距太大了。做大芯片首先周期长、投入大。更残酷的是,大芯片生命周期很短,一年一迭代,到了第二年就贬值了。如果没有足够的装机量,再好的芯片,也是赔钱买卖。"

雷军事后总结称,这么多年的竞争下来,现在全球能用最新制程做旗舰芯片的厂商,目前只剩下 3 家。这对小米这样的后来者来说,想完成商业闭环,难于登天。

为了在芯片领域积累经验,澎湃 S2 之后小米开始在 " 小芯片 " 领域,如影像(ISP)、快充(PMIC)等细分领域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比如,澎湃 C1(ISP 芯片)搭载于小米 MIX Fold,大幅优化了影像处理效率,让小米在移动影像领域得以拔得头筹;澎湃 P1(充电芯片)则实现了 120W 单电芯快充,并让小米电池管理技术更进一步。

不可否认,这些 " 小芯片 " 的成功推出,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小米手机产品商业上的成功。

直到 2021 年初,当小米手机稳居全球前三,积累了充沛的现金流和丰富的外围芯片经验后,这家公司开始下决心重启 SoC 的开发,直接挑战最新工艺制程的旗舰芯片。

4 年之后,玄戒 O1 功成。凭借高频十核 CPU 和自研架构,玄戒 O1 在单核性能上跻身旗舰行列,多核表现比肩苹果 A18 Pro。玄戒 O1 的 GPU 则采用 Arm 的 Immortalis-G925 图形处理器,曼哈顿 3.1 测试达到 330 帧、Aztec 1440p 测试达到 110 帧,领先苹果 A18 Pro,同性能下功耗相比 A18 Pro 低 35%。

按照雷军的说法,玄戒 O1 这个项目,研发了 4 年多时间,截至今年 2 月底已经花了 135 亿元。2025 年,小米的芯片研发预算就超过了 60 亿元,这已经大幅超过了国内主流的半导体厂商(如韦尔股份 2024 年研发投入 34 亿元)。

小米,终于在半导体行业插下了第一面旗。

小米 YU7,渐入佳境

相比于芯片的初出茅庐,小米在汽车行业俨然已经有了成熟者的姿态。YU7,则是最好的例证。

作为小米的首款 SUV 车型,YU7 几乎完美承袭了小米汽车的美学基因——侧面看低趴优雅、尾部看非常力量感十足、俯视看型面立体且饱满。与家族车型 SU7 发布时类似,即便没有公布售价,但从发布会现场以及线上的用户反响来看,小米 YU7 一经登场,基本已经锁定了胜局。

可以说,小米在汽车外观造型上,已然掌握了一套相当成熟的设计方法论—— " 颜值即正义,出场即惊艳 "。

同样地,与小米 SU7 相同,小米 YU7 提供了三个版本车型:

小米 YU7 标准版,拥有 835km 续航、96.3 kWh 磷酸铁锂电池;

小米 YU7 Pro 版,四驱版,支持 770km 超长续航,搭载双电机四驱和闭式双腔空簧,零百加速 4.27 秒;

小米 YU7 Max 版,是高性能四驱版本,零百加速 3.23 秒,最高时速 253km/h,101.7 kWh 三元锂电池、支持 760km 超长续航、5.2C 超级快充。

同等电量下,小米 YU7 的 13.3kWh/100km 电耗比同级竞品低 10%-15%,主要得益于 0.23Cd 超低风阻(比 Model Y 低 5.6%)和超导热管理 2.0 技术,让小米 YU7 的综合续航大幅提升。

而与此同时,为了提升辅助驾驶的安全性,小米 YU7 此次全系标配了英伟达 Thor 车载计算平台、1 个激光雷达、1 个 4D 毫米波雷达、11 个高清摄像头以及 12 颗超声波雷达。

其中,英伟达 Thor 车载计算平台,是小米 YU7 全球首批搭载,采用 4nm 工艺制程,拥有 700TOPS 算力性能,是专为大模型时代而生的旗舰级别芯片,能够更好地支持大模型上车。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也是小米在汽车行业的一次突破性实践:将最高配置的辅助驾驶系统,在全系车型上进行标配,即使是售价最低的标准版车型。

这意味着,积累第一代 SU7 车型的造车经验和市场历练,现在的小米在造车理念出现了新一轮的迭代——如果汽车需要配置辅助驾驶,那么辅助驾驶的安全性就不应该有高低配之分,每一个小米汽车用户都应该被认真对待。

这不只是小米的成长,也是整个汽车工业的进步。

小米的野望,雷军的耐心

从汽车到芯片,同时向两个超万亿级行业 " 宣战 ",小米正在一条连苹果都未能成功的路上前行着。

" 在硬核科技的探索道路上,小米是一个后来者,也是一个追赶者,我们知道很难,我们知道后来者一开始肯定不完美的,总会被嘲笑、被怀疑,这些都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但我相信,这个世界终究不会是强者恒强,后来者总有机会。"

在小米 15 周年的这场发布会上,雷军首次袒露了,对于小米同时涉足两个超大型行业的内心独白。而他所称的 " 准备 ",早在此次发布会之前就已埋下伏笔。

2025 年 3 月,小米发布公告称计划以每股 53.25 港元的价格配售 8 亿股。此次认购预计筹资约 425 亿港元(约合人民币 397 亿元),将用于业务扩张、研发投资及其他一般用途。

彼时,市场对此还有些许质疑之声:小米账上还趴着 1700 多亿元,现在又要筹资几百亿,这家公司为什么需要这么多钱?但回过头看,此次的定增,就是小米为打芯片、汽车两个行业的硬仗,所做的准备。

以玄戒 O1 为例,按照雷军的说法,做 3nm 这样级别的大芯片,每代投资大约 10 亿美元,如果能卖 100 万台,平摊下来,每台芯片研发成本约 7200 人民币,而小米 15S Pro 售价才 5499 元。

这意味着,首次搭载玄戒 O1 的小米 15S Pro,基本会是亏本卖的状态。但即便如此,雷军依然对自研芯片保持着足够长久的耐心。

在他看来,4 年前重启自研 SoC,小米就深知造芯的艰难,并做好了长期持续投入的准备:至少做十年,至少投入 500 亿元,稳打稳扎,步步为营。而在汽车领域,雷军早前就表示,要通过 15 到 20 年的努力,让小米成为全球前五的车企。

这就是小米的野心,和雷军的耐心。

接下来,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小米在造车和造芯的漫长战争中,不会一路坦途。但 "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 ",小米和雷军应该都做好了准备。(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