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临近,玻璃产业“大考”将至

行情图 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来源:期货日报

  当“梅熟迎时雨”的自然规律撞上玻璃产业周期,2025年的梅雨季节成为玻璃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观察窗口。5月中旬在沙河调研时,期货日报记者深刻感受到,今年的梅雨季节,是对玻璃产业的“压力测试”,更是玻璃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窗口”:传统需求增速放缓,光伏玻璃、节能玻璃等新赛道正打开增长空间;现货市场波动加剧,期现联动、金融工具为企业装上“减震器”;产能错配矛盾突出,冷修联盟、区域调货正重塑产业的供需平衡。

  产业链季节性压力前置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降雨节奏呈差异化特征:华南地区雨季以4—6月的“龙舟水”为主;西南地区因季风影响,5—9月为雨季;华东地区“黄梅天”在6—7月;华北、东北地区则在7—8月迎来主汛期。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玻璃作为建材行业的大宗商品,其市场需求与气候条件存在天然关联。各地降雨的季节性与玻璃消费的区域性特征高度吻合,雨季玻璃深加工集中地(华东、华南)、主产区(华北、东北)面临仓储、运输、安装三大挑战。

  “高温多雨使玻璃仓储管理、物流运输效率及终端安装进度面临更大的挑战,市场供需关系也进入季节性调整阶段。”河北正大玻璃期货部经理崔彰表示,玻璃露天仓储占比超30%,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常常突破85%,导致玻璃原片发霉风险激增。“霉变不仅影响透光率,还会在深加工环节引发脱膜、脆裂等问题,采购方往往要求折价,直接侵蚀企业利润。”他说。

  从历史数据看,过去5年,6—7月玻璃市场约一半时间出现累库现象,现货价格呈季节性波动特征。

  在崔彰看来,作为国内重要的玻璃生产和集散地,沙河在梅雨季节的市场动态备受关注。一方面,当地玻璃企业众多,产能集中,梅雨季节企业库存积压、资金回笼困难,经营压力有所增大;另一方面,沙河玻璃价格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标杆作用,梅雨季节“价格战”容易在此地率先爆发,进而在周边地区甚至全国引起连锁反应。

  在沙河调研时记者了解到,今年梅雨季节玻璃市场的需求节奏有前置的迹象。“五一”之后,中下游企业采购态度趋于谨慎,高频产销数据显示行业进入需求转换期。上游企业通过梯度定价策略平滑价格波动,中下游企业则以低库存策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崔彰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梅雨季节玻璃市场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传统的“小阳春”不仅没有出现,而且“五一”之后市场需求反而有所下滑,需求启动节奏明显慢于往年,玻璃产业链压力有所前置。

  “梅雨季节压力前置,与当前行业库存偏高密切相关。”河北望美实业期货部负责人霍东凯表示,5月以来,沙河地区玻璃企业完成了两轮价格策略优化,市场正通过价格机制实现供需再平衡。“在库存去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前,市场仍可能经历阶段性调整。”他说。

  崔彰认为,今年玻璃市场环境较为独特,房地产需求释放节奏放缓、产能出清与冷修进程的动态匹配、当前宏观环境下的市场信心重塑等,共同构成了梅雨季节到来之前的市场基本面。

  “从需求端来看,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修复缓慢等宏观形势使玻璃市场需求不足。从供给端来看,尽管行业产能不断出清,但短期供过于求格局难改,且产线冷修进度不及预期,日熔量维持高位,市场供应压力依然较大。”崔彰还表示市场信心待提升、资金紧张等因素也给企业经营带来了一定压力,使玻璃行业在梅雨季节来临之前就面临较大的压力。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玻璃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深加工订单结构优化、光伏玻璃等新兴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成为对冲季节性波动的重要力量。

  供需格局再平衡

  调研中记者了解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玻璃市场基差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年后基差持续走强,现货价格从贴水转向升水状态。

  “基差走强是供需格局、成本支撑与市场预期共振的结果。”广发期货分析师蒋诗语表示,需求有待改善,使玻璃市场“小阳春”周期缩短,叠加季节性预期,期货盘面提前反映需求变化,带动基差逐步走强。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基差持续走强,上半年玻璃市场出现多轮期现贸易商集中出货现象,5月出货较为彻底。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年玻璃期现贸易商整体采用低库存策略,基差走强后报价与盘面保持合理联动。阶段性出货更多是基于基差水平与市场预期的主动操作,而非单一的市场情绪驱动。

  期现贸易商仓位调整属于正常操作。”中信建投期货能化高级分析师胡鹏表示,商品价格主要由供需关系决定,市场主体的行为仅影响价格波动节奏,不会改变趋势。

  惠行实业玻璃期现负责人和文婷告诉记者,今年玻璃期货5月到9月合约均出现趋势性调整,补库窗口收窄使期现商库存总量递减,客观上强化了基差走强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中游贸易商自去年冬储以来,普遍采用期现结合策略管理风险,主动建仓更为审慎,未出现集中性操作。

  和文婷表示,当前市场行为更倾向于套期保值的常态化仓位管理,而非普遍“甩货”。

  从市场发展视角看,今年期现业务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差异化备货模式普及,市场主体通过产品规格分散化规避同质化竞争,非标品套期保值参与度显著提升;二是区域联动效应增强,沙河期现模式加速向全国辐射,华中、华东、华南等区域的专业机构陆续入场,推动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

  期现贸易商集中出货是套期保值逻辑下的利润兑现过程。”和文婷解释称,期现贸易商通过“买入现货+卖出期货”的套利组合,在基差超过200元/吨时即可锁定50~80元/吨的无风险利润,这种操作本质上是市场定价效率提升的体现。随着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操作节奏同步易引发“集中调整”的误读,实则各主体均基于自身建仓周期独立决策。在她看来,当前产业客户套期保值参与度提升,通过风险管理工具有效平抑价格波动,市场更多反映的是供需格局的动态再平衡。

  企业经营模式升级加速

  对玻璃产业而言,今年梅雨季节,玻璃市场需重点关注现货价格的调整节奏与产线冷修进程的动态匹配。

  从历史规律看,当现货价格回调至成本区间时,玻璃行业冷修情况通常会增多,进而促进供需关系改善。2025年玻璃供应已处于近年来低位,前期产线冷修已有一定规模,后续行业需在价格波动中动态平衡产能出清节奏。

  记者注意到,今年玻璃企业保持理性经营基调,正借梅雨季节加快供应链优化与经营模式升级。

  从现货端看,面对季节性压力,玻璃企业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与下游客户的深度合作,通过拓展销售渠道、加大市场推广、提升产品附加值等方式,增强产品竞争力与需求韧性;二是动态优化库存管理,合理控制库存水平与结构,避免库存积压引发周转压力。

  “往年梅雨季节,玻璃厂家普遍采用降价促销、保价分销等模式,向下游让利,以价换量,加快库存周转速度,尽量减少因库存累积而引发的变质风险。”霍东凯表示,今年玻璃行业更注重策略创新。

  “今年,玻璃企业对未来市场走势持审慎乐观态度,当前经营重心在库存优化与现金流管理上。”崔彰表示,企业正根据市场需求导向调整生产计划,实现产能释放与需求节奏的精准匹配。“梅雨季节企业可通过灵活调节日熔量平衡供需,并依托生产流程优化与成本管控,增强经营韧性。”他认为,积极拓展建筑装饰、汽车玻璃、光伏玻璃等新兴应用场景,正成为玻璃行业降低传统市场依赖的重要路径。

  在风险管理层面,玻璃企业正通过完善风控体系与金融工具创新提升抗周期能力,套期保值等已成为企业应对季节性波动的成熟手段。

  “以往在梅雨季节,玻璃厂家会通过套期保值来防范价格波动和流动性风险。”霍东凯表示,玻璃企业可以通过卖出套期保值操作,将玻璃期货合约的卖出价格与预期价格相结合,实现锁定利润、规避风险的目的。同时,企业还需关注期货市场信号,根据期货价格的变化调整生产经营计划和库存管理策略。

  对此,胡鹏也表示,往年在期货升水或平水阶段,玻璃企业通过卖出套期保值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更需要把握期现价格的结构性机会。

  “玻璃企业需密切关注期货市场价格变化,当期货价格在成本线以上且升水现货时,企业可以进行一定量的卖出套期保值操作,提前锁定销售利润。”蒋诗语建议,玻璃企业亦可在期价反弹时运用虚值看涨期权等工具精细化管理风险。

  “具体执行过程中,玻璃企业需结合自身库存与成本特性制定个性化套期保值方案,在动态平衡中实现风险敞口的有效管理。”胡鹏说。

  “市场波动从来都不是行业的威胁,而是企业竞争力的试金石。那些能够驾驭市场周期、拥抱变化的企业,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崔彰说,玻璃产业正以主动变革的姿态,书写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记者观察:主动出击 积极求变谋新生

  随着梅雨季节的临近,玻璃产业正面临市场发展的调整期。看似低迷的表象下,实际上蕴藏着全新的生机与无限可能。今年“五一”过后,玻璃市场打破常规走势,价格持续下行,给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恰是行业变革与升级的“催化剂”。

  5月14日,在玻璃行业的重要基地——沙河,安全玻璃迎来5月以来的第二次降价。此次降价是行业主动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重要信号。它促使玻璃企业重新评估自身经营策略,积极探索更具有竞争力的发展路径,为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

  当前,库存压力已成为玻璃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使产业链价格传导阶段性受阻,不过,这种压力也为行业整合与优化注入了动力。玻璃企业纷纷加快库存管理模式创新,积极推动供应链升级,努力在困境中寻求突破。

  部分玻璃厂家的产能出清,恰似行业的一次“瘦身”。这不仅有助于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加速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还促使玻璃企业积极开拓新的应用领域。新能源玻璃、电子玻璃等新兴市场正成为企业发力的新方向,为行业发展开辟出全新赛道。

  下游企业采购态度愈发谨慎,订单结构从工程订单向家装订单转变。尽管这种转变带来了订单分散、利润压缩等问题,但也极大地拓展了玻璃的消费场景。众多下游企业借机积极探索精细化运营模式,通过提升服务品质、优化产品设计,在细分市场中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部分前期停工生产线的复产,虽然可能引发阶段性价格竞争,但也推动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与附加值,以差异化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调研中记者了解到,已有不少企业开始布局高端玻璃产品,聚焦节能、智能等前沿领域,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潮流。

  面对梅雨季节库存玻璃发霉贬值的风险,玻璃企业主动出击,积极采取措施去库存。无论是通过价格调整刺激市场需求,还是借助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都充分展现了企业应对危机的主动性与创新精神。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玻璃企业不断积累经验、调整策略,逐步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模式。

  危机与机遇相伴而生,当前玻璃行业面临的困境,也是其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众多玻璃企业积极创新,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应用领域、加强技术研发等举措,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随着玻璃市场的逐步调整和宏观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玻璃行业正在变革中破局重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新浪合作大平台期货开户 安全快捷有保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赵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