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推动人工智能终端消费:家居机器人纳入以旧换新补贴范围

浙江省政府官网日前发布该省《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7年通用核心技术、产业应用全国领先,全省规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万亿元的目标。将于5月31日起实施的这些措施还包括支持智能终端消费,将智能家居机器人、智能眼镜、智能仿生、智能健康等产品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范围,按售价的15%给予最高2000元/件的补助

从“计算”到“感知”再到“认知”,人工智能已发展为当今通用性最广、颠覆性最强的引领技术。作为“杭州六小龙”的起飞之地,浙江的人工智能产业已初步形成以杭州为核心,向环杭州湾地区集聚发展的态势。据《2024年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当地该项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居北京、广东、上海、江苏之后,列全国第五,年产值超过5700亿元,发展环境良好,数据开放水平优异,但在资本运作、开放合作、算力规模等方面尚有不少提升空间。

3月1日,宁波前湾新区,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工业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实训在极氪5G智慧工厂开展。视觉中国 图

围绕人工智能发展的生态、人才、算力、数据、模型、应用,浙江的《若干措施》提出了27条举措。

在创新生态营造上,大力培育人工智能领域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省“隐形冠军”,布局一批产业平台(园区),鼓励地方引育处于关键环节、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高成长性企业。加快构建以杭州、宁波为核心,其他地区特色化发展,覆盖芯片、服务器、光电网络、系统软件、云平台、大模型、智能终端等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未来产业先导区,到2027年力争打造3家千亿级链主企业,培育30家百亿级龙头企业。加大模型开源生态培育力度,支持开源社区发布开源模型、提供模型即服务(MaaS)、开展模型智能体(Agent)应用,鼓励骨干企业拓展国际开放合作。同时,加大金融资本支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杭州宇树科技公司创始人王兴兴(左)在向民建中央调研组介绍情况。今年,王兴兴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图片来源:民建中央官网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若干措施》提出探索人工智能人才评价新标准,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导向,以薪酬待遇、代码被引用量、在重要开源社区的影响力和贡献度、“千卡/万卡级”训练优化经验等作为重要评价依据。年薪100万元以上且有5年以上研发经验的,可直接认定为省级领军人才;年薪50万元以上且有3年以上研发经验的,可直接认定为省级青年人才;承担单个横向课题经费超过300万元且通过自主验收的,可直接认定为省级领军人才。

今年至2027年,浙江每年将引进10名以上的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对顶尖人才简化审核论证流程,可随到随评。对特殊人才可不经集中评审,按程序审议后直接纳入支持范围,根据工作绩效给予补助。省、市人才项目单列人工智能赛道,放宽资格条件,不限申报名额,每年支持人工智能人才300名以上。

数据、算力、算法构成人工智能三要素,广泛数据是“新石油”,智能算力是“新电力”,算法模型仿佛智能体之“灵魂”。在这三方面,《若干措施》作出支持建设可信数据空间和高端数据标注平台、发放语料券,建设“芯模联动”适配基地、培育发展公共云服务,加强基础模型和垂直模型攻关、鼓励合规备案等一系列安排。

4月中旬,浙江召开深化“数字浙江”建设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大会,省长刘捷要求聚力“强创新”“强主体”“强应用”“强产业”“强生态”,打造创新发展高地。

在应用推广方面,除了将部分智能终端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范围,《若干措施》还提出在科学、制造、金融、文化、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建设重大应用场景,省级每年评选不超过10个标杆项目,按不超过投资额30%的标准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补助;建设具身智能行业基地,搭建公共测试环境、测试验证平台,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聚焦未来工厂、智慧园区、特色小镇、文旅景区、数字街区等,滚动开放不低于50个应用场景,打造具身智能应用“样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