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玩越年轻”,《和平精英》六周年激发玩家热情

《和平精英》六周年主题——集合!6 在一起

你最近大概率已经在很多平台上看到了《和平精英》六周年的消息,一款射击手游能火 6 年,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只停留在商业层面的成功。你也很难忽视它的热度——有关《和平精英》的二创视频动辄百万播放、十万点赞,评论区热闹非凡。这不由得让人好奇:作为一款发布 6 年的游戏,《和平精英》是如何 " 越玩越年轻 " 的?玩家们又到底为什么如此持续地喜欢《和平精英》?

我找了身边几位玩《和平精英》的朋友聊了聊,大家的回答都很直接—— " 因为好玩啊 "。的确,最开始,《和平精英》吸引大家的是它刺激独到的战术竞技玩法。但 6 年下来,它早就不是一个单纯的 " 吃鸡 " 游戏了。现在,它更像一个 " 射击游乐场 ",里面什么都有:想体验 " 搜打撤 " 快感,有 " 地铁逃生 ";想玩英雄战术射击,有 " 超体对抗 ";想自己动手搭建世界,有 " 绿洲启元 " 这样的 PUGC(工坊编辑器和共创编辑器)平台。你可以很轻易地看出,游戏官方一直在更新内容,用各种方法,满足不同玩家在不同时期的口味,而且,他们总是能跟上潮流。

不过,光靠玩法更新,就能让一款游戏保持这么久的活力,让玩家们热情始终保持高涨吗?好像也不完全是。我发现,《和平精英》还有一些更有意思的东西在里面。

《和平精英》的官方似乎特别懂得怎么和玩家 " 玩 " 在一起。他们不仅自己推出好内容、办活动,还鼓励玩家去创作——我们总能在各种不经意的地方看到或听到和《和平精英》有关的二次创作内容。事实上,这次六周年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各种玩家自制的视频、画作、小剧场,甚至音乐,在网上铺天盖地。这股热闹劲儿,让我更想搞清楚,《和平精英》和它的玩家们,到底是怎么一起玩出这么多花样的。

《和平精英》与二创作者们共庆六周年

" 和平 " 搭台,玩家整活

上线 6 年,《和平精英》的日活跃玩家数依然在今年除夕当天超过了 8000 万。这个数据非常夸张,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截至 2024 年底,德国的人口有 8360 万人,而 2025 年除夕的《和平精英》活跃玩家,约等于一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总数。

有这么多的用户,六周年自然成了一件大事。所以,这次《和平精英》的六周年,不单单是游戏里放几个新活动、送点皮肤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次对过去 6 年间积累的深厚玩家文化的集中爆发与展示,趁着六周年,把积攒下来的社群活力聚拢起来。

观察《和平精英》的玩家群体,不难发现其鲜明的特质:会玩、会 " 整活 "、乐于分享,总是有一种 " 接地气 " 的亲和力。这些特质催生了大量广为流传的出圈梗,比如,玩家二创的洗脑歌曲 " 宝宝肚肚打雷啦!" 就在短视频平台上病毒式传播,这段循环歌词的下一句是—— " 有款游戏越打越年轻,就是手机《和平精英》。"

今年除夕,《和平精英》的日活跃玩家数超过了 8000 万

过去,每当遇到一个新梗,我总是会去搜索各种 " 梗指南 "。毕竟,总有一些梗有着复杂到难以理解的 " 前情提要 "。但《和平精英》不同,作为一款顶流游戏,它的梗总是非常耳熟能详、朗朗上口,在 B 站、抖音上随便一搜,播放量都是千万级甚至上亿——高得吓人,这也足见这款顶流游戏在 " 玩梗 " 上的群众基础有多广。

《和平精英》官方显然也深知玩家们的这种劲头,也足够认真地把玩家创造的热梗当回事,围绕 " 梗文化 " 展开的策划层出不穷。

于是,到了六周年这个节点,官方干脆搭了个大台子,让所有 " 名梗 " 汇聚一堂。线上活动中最亮眼的,莫过于专门为玩家二创内容设立的 " 精鸡奖——名梗大赏 "。" 精鸡奖 " 请来了知名乒乓球运动员许昕代言,但毫无疑问,玩家们是真正的主角,甚至 " 精鸡奖 " 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在玩梗。

" 精鸡奖 " 的活动界面,有很多玩家投稿二创视频

" 玩梗是《和平精英》宇宙的基石。" 在活动视频中,官方用 " 基石 " 来定义 " 梗 " 对于《和平精英》的重要性,鼓励玩家把自己的画作、视频、故事,甚至是搞笑段子都拿出来展示。那些平时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的创意和幽默,有了一个官方认可,能被更多人看到的平台。

我觉得,这不是游戏官方在简简单单地凑热闹,他们心里也明白,《和平精英》能成为今天的顶流游戏,靠的不仅是更新地图、设计新皮肤,更重要的,是千万《和平精英》玩家,用自己的方式在游戏里 " 生活 ",在游戏外创造——五花八门的玩法、搞笑名场面、口口相传的段子,这些 " 梗 ",就是玩家和游戏之间日常的连接。这也使得《和平精英》不再只是一款射击游戏,而是成了一个能满足玩家各种娱乐需求的载体。

二创,因何而创?

庞大的数据洪流下,个体的存在很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在这个重推荐算法、轻个人 IP 的时代,《和平精英》在短视频平台有着上百亿级的播放量,某种意义上,我们能看到的,都是推荐算法精确计算后为用户量身定制的作品。所以现在,我想把目光聚焦到具体的一部部作品背后、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想和他们聊聊:为什么要做《和平精英》的二创作者?

汐夜是一位专注于《和平精英》剪辑二创的博主,他保持着日更的频率,单平台粉丝接近 10 万。他与《和平精英》结缘于 2018 年朋友的推荐,起初只是 " 剪着玩玩 ",记录下游玩时的一些场景,没想到 " 越剪越有感觉 ",流程也越来越熟。他开始把自己剪辑的《和平精英》视频发到网上,渐渐地,有人关注,有人点赞,甚至有人开始找他帮忙剪片子。

汐夜剪辑的视频风格偏向 " 炫酷风 "。为了找到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卡点和转场,他要仔细观察游戏角色的动作,精准找到音乐节拍。他曾有一个关于木乃伊皮肤的转场视频,获得了 127 万播放、13 万点赞,聊起这个 " 代表作 ",汐夜的声音难掩激动,迫不及待地在微信发原片给我看。

汐夜的短视频账号专注于《和平精英》二创

为了在二创的同时获得一些收入,汐夜开放了 " 代剪 " 业务,简单来说,就是帮助其他玩家或者内容创作者,把对方录制的游戏素材剪辑成酷炫或搞笑的十几秒短视频。" 剪一条十几秒的视频,收费大概在 50 到 200 元不等," 汐夜告诉我," 每天都能接到单子,一天下来能有两三百,多的时候五六百。" 算下来,这个活计,一个月能为他带来 5000 元— 1.4 万元收入。

这份意外的工作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一些转变。汐夜有遗传病,12 岁时查出患病后,他一直辍学在家。随着年纪渐长,他和家庭成员的关系逐渐变差,父母总是不理解他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在游戏上,这一度让他备受压力。" 后来看到我通过这个能赚钱了,(家人的)态度才慢慢转变。" 他说。

汐夜是湖南常德澧县人,后来跟随母亲到广东生活。现在,母亲在外打工,汐夜就在家里剪视频—— 18 岁以后,他的收入渐渐超过了母亲,也开始用自己赚的钱承担每月几百元的药费。实现经济独立,对汐夜来说意义重大。

" 现在家里需要钱周转,我也能帮上忙。" 聊到这里,他的音调至少高了八度,难掩自豪。

在汐夜心中,《和平精英》有着特殊的位置," 它就像是我的伙伴 "。 他每天都会玩上几局,对游戏的各种版本、活动、地图如数家珍。当然,他也会吐槽,游戏中偶尔会出现一些恼人的 Bug," 希望官方能尽快修复 "。

对于《和平精英》的未来,汐夜的期许很简单:" 多出点好玩的玩法,好看的皮肤和动作。" 他也怀揣成为百万粉丝博主的梦想,希望能有机会获得官方的认可,比如进入创作者扶持计划,获得一份稳定收入,让自己能更纯粹地投入到创作中。

抖音《和平精英》相关视频内容已有千万人参与、千亿次播放

汐夜只是《和平精英》庞大二创生态中的一员,但听了他的故事后," 二创,因何而创 " 这个问题在我心里已经有了答案——热爱与热度。二创玩家们为《和平精英》学习剪辑,在观众的赞叹中创作,收获回报,最后用作品构筑出《和平精英》生生不息的生态活力。

将热闹带到彩云之南

网络上的热闹还不过瘾,《和平精英》想把这份火热从线上传递到线下。它不只是想让玩家聚在一起,更希望是在现实世界里,也画出一个巨大的 " 信号圈 ",把天南地北的玩家、好奇的游客、热情的当地人,都拉进这个充满欢乐的引力场。" 没人会拒绝泼水节的热情 ",前段时间,《和平精英》联手云南地方文旅,在西双版纳办了场 "6 在一起,浇个朋友 " 泼水节派对。

4 月 13 日,西双版纳嘎洒机场,张瑞刚下飞机,一股湿热的空气夹杂着期待扑面而来。抬头便是《和平精英》" 浇在一起 " 的巨幅广告牌,仿佛游戏里的空投精准降落,宣告着一场特别的活动即将开始。这场有着千年历史的傣族泼水节,因为《和平精英》的加入,在他眼里也多了一份新奇的亲切感。

充满地方特色的 " 浇个朋友 " 广告牌

" 如果说这次联动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会说是‘融合’。" 张瑞说," 它不是简单地把游戏元素生硬地搬到线下,或者搞一个只针对玩家的小圈子活动。《和平精英》很聪明地将自己的游戏特色,融入了当地原汁原味的节庆氛围里。"

这种 " 融合 " 首先展现在白象沙滩上。想象一下,标志性的三级头、巨大的空投箱,还有带着三级头的游戏角色的 Coser,聚集在沙滩上,让这里成了所有玩家和游客拍照打卡的地方;傍晚,当主播们的表演赛硝烟散去,夜幕低垂,上百盏孔明灯带着《和平精英》六周年的祝福,以及玩家们悄悄写下的心愿,摇摇晃晃升空。" 远远就能看到,非常壮观,也很热闹。" 张瑞回忆。

泼水广场更是把这种不分你我的欢乐推向了高潮。玩家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空投箱展开激战。人们尖叫着、大笑着,用水枪、水盆,甚至直接用手,向认识不认识的人送上 " 祝福 "。穿着 " 吉利服 " 的 Coser 身上,本应蓬松的假草被打湿后,活像一个大号海带。 

《和平精英》" 浇个朋友 " 泼水节派对的泼水广场上

张瑞现在还对这次活动念念不忘。" 它不会特别强调你是不是玩家,而是营造出一种大家都可以参与进来的、非常接地气的欢乐氛围。"

这种不设门槛的 " 接地气 ",在线下举行的《和平精英》村镇赛得到了延续。我想起近年来火热的 " 村 BA" ——《和平精英》似乎也借鉴了这种思路,没有把活动搞成专业电竞赛事,而是更自然,更贴近生活。张瑞深有同感:"《和平精英》村镇赛上,竞技性不是重点,关键是‘全民参与’,让更多普通人参与进来。" 就像 " 村 BA" 一样,输赢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玩家和观众们都能 " 乐呵乐呵 ",感受到一种共同的氛围。

我看着各个平台上玩家们记录的泼水节上的瞬间——人们奔跑、闪躲、射击,浑身湿透,却还在大笑。我想,这正是《和平精英》六周年活动的最好展示。甚至更进一步说,这种新潮又有趣、传统和当下结合的活动,也为游戏 IP 与地方文旅发展融合提供了新的案例。

当热爱成为最硬的 " 核 "

正是这种线上、线下的巧妙结合与持续创新,让《和平精英》始终保持着对玩家的强大吸引力。这背后,少不了《和平精英》官方对玩家口味的精准拿捏和敏锐的市场洞察。

甚至可以说,正是这种对玩家喜好的深刻理解,让官方的每一次出手都显得 " 懂行 "。他们更清楚,当玩家社群里冒出有趣的 " 梗 " 或者内容时,如何顺势推一把,让好活儿不被埋没。

比如,在一些联动的选择上。《和平精英》总能挑出那些能和自家玩家 " 对上眼 " 的 IP 或内容。六周年之际,《和平精英》请来吴京,他的个人气质硬汉中又带着些欢脱,和游戏的核心体验特别搭;更早之前,与 " 流浪地球 "" 奥特曼 "" 七龙珠 " 这些经典 IP 的合作,更是深度契合了《和平精英》玩家群体的兴趣爱好。

当然,光有官方投喂还不够,《和平精英》更深谙 " 高手在民间 " 的道理。如果一款游戏能够持续带来新鲜的体验,玩家们想要创作的火花自然就会随之产生——这种 " 热爱驱动 " 的模式,在《和平精英》的无数二创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和平精英》火出圈的 PUGC 内容 " 科目二 "

就像汐夜剪辑《和平精英》视频最初的动力,并非源于官方的任务或丰厚的物质激励,而是对《和平精英》这款游戏本身的喜爱、对游戏社区的归属感,以及一种强烈的自我表达欲—— " 我打出了一个精彩操作,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道具,我要把它做成视频,给大伙看看!"

这也是我对《和平精英》六周年活动最深刻的印象:玩家自发涌现的创造力与社群活力,构成了一款游戏长青的真正内核。在这个过程中,官方的角色并非强行主导,更像是一位敏锐的捕手,以及一个细致、温暖的助推人。

他们捕捉社群中有趣的二创,积极鼓励、顺势而为,与玩家一同将这份文化影响力扩散,沉淀为玩家的身份认同。同时,他们会适时地推出趁手的工具,比如不久前推出的 UGC" 绿洲启元共创编辑器(手机版)" ——简明易懂、好上手又方便,当然也能深研——大大降低了创作的技术门槛,让玩家有了更充分的理由和动力,能够把想法付诸实践,再经由热爱驱动," 自下而上 " 地形成新的文化生态。

现在,我们或许可以更清晰地回答那个问题:《和平精英》凭何在 6 年之后,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甚至在日活跃用户等关键数据上实现逆势增长?最重要的答案之一,就在于它创造出了一个自下而上、因玩家热爱而自发构筑的文化生态。